威能——百年德国工业符号

提要:威能被称为百年德国工业的符号当之无愧。这是因为,纵观这家德国企业的百年历史,就能清晰了解德国现代工业从无到有的整个脉络。所以!仔细观察威能,正是一个研究德国制造的好机会……

  毁灭与复兴

  公司四十周年庆典的准备工作草草收场,约翰·威能的两个儿子应招入伍,威能公司也被要求隶属于国家政治,战争不期而至。差不多时候,拜耳公司被要求与另外7 间公司合并为“染料工业利益集团”,即“法本公司”。

  对于德国工业来说,两次世界大战是段惨痛的经历,他们以残酷的方式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二战结束时,位于雷姆沙伊德的威能工厂已经一片焦土,仿佛又回到了统一前的那个德意志。战争开始前,作为德国统一后的第一代创业者,68 岁的约翰·威能去世,但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知识,威能家族的继承者和无数从废墟中爬起的德国人一道,开始重建国家。战后,威能公司重上轨道的第一笔生意是制造出85000 台火炉。战争并没有让所有的德意志人屈从,威能公司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燃煤火炉顽强地出生在两次大战的间隙,冰冷的枪炮下,这个发明巧合地引发了人类的“温度革命”。

  科技是美好的,现代工业本不愿唯喏地勾住暴力的衣角。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肆虐欧洲的背后,是一大批优秀的德国军工企业,克虏伯、亨舍尔、威廉港造船厂、梅塞施米特、奔驰、大众,它们固然映射出了杀戮的机器,却也在汽车、航空、航海、化工、医疗、冶炼、保密等多个技术领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跨越式的进步。

  1970 年12 月7 日,大雪后的波兰异常寒冷,前来访问的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突然双膝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他祈祷到:“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法西斯倒台后,德国人显露出了自己的又一面:反思与责任。为战争服务的军工企业迅速瓦解,受害者陆续获得赔偿,许多战前的独立工厂回归正途,德国政府把注意力重新放回了思考如何利用科技与工业为社会创造财富。

  关于德国制造业,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德国一家公司流水线上的外籍工人不慎将螺丝帽遗落在地上,他拾起来打算照常使用,技术总监发现后制止了他,在德国人眼中,这颗螺丝钉已经变为了废品。德国向来不是一个资源奢侈的国家,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制造业养成了一种标准化生产、注重质量和服务的性格,在他们眼中,品质上的一点点瑕疵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这多少解释了德国工业长盛不衰的原因。

  新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德国工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2002 年,德国在研究密集型工业中新建的企业数量达到2250家,其中尖端技术领域950 家,高附加值技术领域1300 家,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新建企业达到29800 家。世界多元化的形势下,德国仍然在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参与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2010 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500 强企业名单中,以中小企业为发展核心的德国占到了39 席。

  作为德国工业的符号之一,老威能当年那台怪异笨拙的热水器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荣誉簿里,现在,威能公司正在制造世界上做工最精美、性能最完善的分户供暖设备。从电、燃气到包含太阳能和地热的可再生能源联合供热系统,从热水器、壁挂炉到空调,从功能不全到为客户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威能创新从未停止过。新的工业观已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使用者的人性化体验主动雕塑着产品,一个半世纪的努力与追寻,它与德国工业一道,继续书写出德国品质、德国精神、德国意志、“德国制造”的辉煌。

关键词:德国  制造  威能  百年  历史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