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兴宁区几百亩项目未批先建 备案留有悬疑
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联光村几百亩田地被开发成旅游项目,4年过去,变成了一个烂摊子。见报后,此事引起各方关注。5月6日,南宁市兴宁区有关部门表示,该项目只是申请备案,至今未通过有关部门审批。
当地村民发现,按照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该项目的备案地址并非在联光村。此中是否另有隐情?
部门回应
“文化城”未获审批
5月6日上午,兴宁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南国早报记者,“中国姓氏文化城”曾在该委备案,但至今尚未通过职能部门的审批,“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农业用地变为旅游用地,审批手续十分严格,且涉及到规划、环保、建设、国土、农业等部门。该项目还涉及到文化产业,另外需要文化部门的审批”。
这名负责人称,该项目是在2008年备案的,具体情况她并不清楚,“时间太久了,而且也不是我经手的”。该部门的档案会在一定期限后移交到档案部门。当天上午,该部门工作人员从档案局只调阅到此项目的备案证。
根据现有的政策,农业用地的出租、出让或征用等,只能用于农业开发。该负责人强调,不管怎么样,联光村这一项目的农业用地不能用于旅游开发。
该部门提供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登记备案证》显示,此项目的全名为中华民族姓氏龙源文化城,项目业主为广西昶富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昶富公司”);项目建设规模为400亩,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地址在兴宁区昆仑镇联光村坛洛屯。备案时间为2008年12月20日。
涉事公司
均称已经转让
当天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阳光100的昶富公司。
该公司相关人员表示,公司与这个项目没有任何关系。“此事与广西中国龙文化发展促进会董事长邱汉斌有关。项目备案前,曾有港商表示,愿意投资3亿元开发这一旅游项目,结果港商的资金没有到位。这时,邱提出注入3亿资金,愿意跟我们合作”。
据其介绍,虽然备案时使用的是该公司的名称,但该项目早已转让给对方,“这可能是内部操作的问题”。该公司董事长李先生也称,在双方合作前期,邱汉斌曾表示负责租地的前期工作,也愿意出资开发。
“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他缺乏实力,于是我们就退了出来,并将项目转让给他。”李先生称,项目的转让材料已在发改委备案过,可以查阅到,“我很纳闷,为何现在查不到这些材料?”
对于这一说法,邱汉斌并不认可。他表示自己是被排挤出局的,“李先生没有转让项目给我。我一租地下来,还不到两个月就被迫退场了。在这方面,我有人证、物证”。
按照双方的说法,他们都没有参与项目开发。那么,是谁把现场的山头和农田推平的?对此,昶富公司有关负责人称,是有人急于拿到工程,在项目仍未得到审批的情况下,就贸然垫资施工了。
6日晚9时,邱汉斌向记者出示了一份《项目转移移交协商书》,落款处有昶富公司的公章,签约时间为2009年7月。
疑问
备案地址与实际不符
采访中,上述两家公司都称,联光村村支书李仕生最清楚该项目的运作过程。然而,当记者与李仕生联系时,他却说“什么也不知道”。
当问及该项目如何租地时,李仕生却指责记者“不知道怎样找钱是吧,就乱写稿子挣钱了”,并扬言威胁。
在查看有关部门提供的备案证复印件时,联光村一名陆姓村民对该项目的“落户地址”提出质疑:4年前开发的项目位于那周坡,备案证上却写成了坛洛屯,两地相距较远。备案地址与实际地址不符,这里面有没有玄机?
“这么大的项目开工时,工地上车辆往来,相关部门为何没有及时制止?在开工前后,我还见到一些部门领导到场指导工作,难道他们不知道该项目‘先天不足’吗?”当地一村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