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继续发力楼市供应结构渐变
本报记者 张敏
后续资金来源是关键
资金向来是保障房建设的最大考验。据住建部估算,去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共需资金约1.4-1.5万亿元。今年的保障房建设规模虽有所减少,但若算上去年工程结转部分,预计投入不低于上述水平。业内人士还估算,即使明年的保障房建设规模继续减少,所需的资金仍然在万亿规模之上。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保障房建设规模之所以逐年降低,与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等资金困境有莫大(博客,微博)关系。但仅从保障房建设而言,其所需的资金规模未必如外界预想般庞大。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表示,在各类保障房建设中,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本身就带有商品房开发的性质,且不少房地产企业愿意主动承担建设任务,因此其面临的资金缺口较小。
他表示,廉租房、公租房两种保障房类型的租金相对较低,加之投资回报周期长,其投资收益率难以保证。这使得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不高,而不得不由政府部门解决。业内人士认为,这两种保障房建设所需的资金,约在数千亿规模的水平,并不足以构成太大的障碍。
相比之下,保障房所需的交通、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后续维护所需的费用,才是各级政府面临的真正问题。
现阶段,我国保障房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以及地方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住房公积金的增值部分等。但随着土地出让收益的减少,保障房的资金来源难以保持稳定,一些地方则通过城投债来筹集资金,但其偿债能力仍存疑问。据了解,当前部分城市做出的收储社会闲置房源作为公租房的尝试,以及保障房共有产权模式的探索,都可能成为缓解资金压力的有效手段。在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的《住房保障条例》中,将有专门针对资金问题的条款。
业内人士认为,为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可能存在放松楼市调控进而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的冲动,对此应高度警惕。
楼市供应结构渐改变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明年计划量有所减少,但保障房建设仍是重要的政策着力点。按照计划,在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后,到“十二五”末期,保障房将覆盖20%的住房群体。在我国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
事实上,保障房建设对楼市格局的影响,目前已经出现。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2011年以来,我国新房住宅成交量中,保障房占比在30%左右,随着竣工量上升,保障房对住房需求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在北京等不少城市,保障房建设采取“捆绑式”,即在商品房小区中配建一定的保障房。这也意味着,与纯粹的保障房小区相比,该保障房项目享有与商品房同等的城市配套条件,这大大增强了保障房的吸引力,并成为保障房成交比例上升的主因。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保障房供应规模加大,并不能降低商品房的价格。但在丰富住房供应类型,保障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等方面,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保障房建设规模的加大,也促使相关制度完善。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张絮表示,按照明年开工量600万套计算,从2008年至明年底,保障房建成量或达到2000万套。此时,保障房建设任务中潜藏的质量、分配、管理等问题也会放大,其融资、监管都需要更加严格的制度。
助力稳增长
房地产咨询机构庄凌顾问的分析认为,保障房建设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由保障房驱动市场投资杠杆,这是一剂提振经济的猛药。保障房的投资建设,一方面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外来务工人员得到了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产业都因保障房建设加速而得到发展。
在城镇化“引擎”中,保障房同样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加快中西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住建部日前出台《关于支持大别山片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协调加大对片区财政困难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补助力度,指导片区三省(河南、安徽、湖北)在任务安排上对片区各县给予倾斜。
专家认为,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农民进城、居住条件改善等,这个过程不仅对保障房,也对相关的配套设施有大量需求,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上述产业的发展也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承接城镇化过程中新增的城市人口。
业内人士还认为,即便是明年保障房建设规模略有下滑,仍无碍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保障房项目陆续入住之后,对配套项目的需求也会加大。在保障房小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消费、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相关的行业仍有大量的发展机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中西部省份和城市享受到政策倾斜。伴随这一进程,我国保障房建设也将保持一定规模。因此,在保证资金投入、完善相关制度的前提下,保障房建设将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乐居长沙相关视频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