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石材,一个产业崛起的背后故事

http://news.dichan.sina.com.cn新浪地产作者:杨建光 何世伟2012/9/21 19:30:47 新浪地产
在奇台落户的石材加工企业基本上都选择在该县城西的石材工业园区,而唯独苏建元却看上了似乎谁都忘记了的“金三角”。石材产业的发展,使苏建元在奇台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同时,也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奇台这片成就他事业的沃土。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通讯员杨建光 何世伟报道)6年,时间并不算长,但却创造了一个产业崛起的传奇。

  6年,弹指一挥间,奇台石材产业的崛起带给人们一个个传奇。

  从2006年到现在,仅仅只有6年时间,奇台石材产业便汇聚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78家企业,一百多个客商。他们怀揣一个梦想,创业奇台,唤醒沉睡的矿山,让“卡拉麦里”旋风席卷全国,使奇台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创造传奇的人们,去讲述他们一个个背后的故事——

  苏建元,从建材到石材,二次创业做大的“蛋糕”分外甜

  奇台县三个庄子乡交通十分便利,向北连接花岗岩矿区,向东连接出疆通道,向南可由木垒县与鄯善等东疆相连,并与出疆高速毗邻,被人称之为“金三角”。去年6月,“金三角”的宁静再一次被打破。注册资金达5300万元的豪龙石材矿业有限公司破土动工,公司董事长苏建元说:“我之所以在这里建厂,看上的正是它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奇台落户的石材加工企业基本上都选择在该县城西的石材工业园区,而唯独苏建元却看上了似乎谁都忘记了的“金三角”。正因为这样,苏建元的企业比其它几十家新建的石材企业抢占了不少先机:他的企业占地面积180亩,比别人规定的50亩多出了三倍多。同时,从发展的眼光看,根据需要将来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今年石材园区实行限电,使数十家石材企业的生产受到不小影响,而苏建元却无电力之忧,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生产了30万平方米板材;荒料和板材的运输距离缩短了80公里,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在发展环境上领先一步,这是苏建元的慧眼。

  苏建元,37岁,福建晋江人,从1995年开始主要在长三角一带从事建材销售行业,一干便是10多年。随着经商经验的丰富和原始积累的完成,2008年开始,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决定要进行第二次创业,并且要把资本投向建材销售以外的产业,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也就在这一年,在杭州绿城房产公司建设的一个项目工地上,苏建元第一次认识了奇台石材“卡拉麦里金”。他凭着多年的经验知道,这金灿灿的板材在市场上极为稀有,价值不菲,并且在我国主要依赖进口,如果在国内能有批量生产,一定会有巨大市场。国内竟然会有这么珍贵的石材,苏建元的心禁不住一阵阵兴奋,顿时,深深地打动了他已有的创业梦想。地图上他细细地寻找,在遥远的西北,“奇台”那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点,已经让他魂牵梦绕。

  2008年9月的卡拉麦里花岗岩矿区秋高气爽。苏建元这个第一次踏进西北的南方汉子,任大漠的来风吹起他的衣衫,撩起他那激荡的思绪。在石材园区,他走访了一个个企业,在这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特别是与福建石材业界众多精英的交流,似曾相识的经历和梦想,更让他增添了在这异乡创业的豪情。经过半个月的考察,一个果断的决定在苏建元的心中诞生。

  2009年5月,随着第一声开矿的炮响,苏建元的花岗岩矿正式建成并投产。2011年,有了近2年石材荒料生产经验的苏建元再一次做一个决定,投资建石材加工企业,并且把目光紧紧锁定了别人并不看好的奇台县三个庄子这块宝地。当年6月,豪龙石材公司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今年4月一期工程投产,产能达到50万平方米,同时还于今年开始了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于近期可投入生产,三期工程将于明年上半年投产。

  苏建元说:“胸怀创业豪情,要做龙头,不做凤尾,这就是‘豪龙’的含义,也是‘豪龙’的精神。干,就要干出个一流。”苏建元的豪龙石业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先后投资7000万元,建起了花岗岩矿山,在加工企业实施了三期工程建设,现在拥有大型花岗岩切割机49台,自动磨光机6台,厂房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全部投产后年生产石材板材能力达到15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1.8亿元,在目前奇台石材加工企业中排名前列。在奇台所有新建石材企业中,豪龙石业公司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年产能最大,不愧为石材产业中的“龙头”。

  苏建元之所以底气十足敢于如此大规模投资,除了他认准了卡拉麦里金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外,还在于他多年来在建材市场上建立的销售网络。现在,他不仅在奇台经营石材产业,而且过去经营的建材行业也没有放弃,并且使石材生产和建材销售得到了互补,他的石材产品通过建材销售网络在市场上成为抢手货。今年,该企业已生产石材板材30万平方米,并且已经开始进行异形石材生产,产品全部畅销到了长三角地区。

  石材产业的发展,使苏建元在奇台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同时,也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奇台这片成就他事业的沃土。现在,苏建元在奇台创业,不仅创出了一流的石材企业,而且他还瞄准了服务业。今年,他已经办好了土地和项目审批手续,决定在明年投资8000万元,修建一座四星级酒店。

  郑良德,抛弃服装从头越,一个温州人抱团创业的故事

  一天,我们走进奇台县石材工业园区的博鑫石材公司,在几个月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杂草从中,已经耸立起了红砖院墙,综合办公楼正在进行装修,两栋白墙蓝顶的大切车间和磨光车间已经投入使用,传来机器的轰鸣。在石料场地上,从矿山运进的荒料堆积如山,工人们正在向大切车间吊运荒料。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到处是一片勃勃生机的繁忙景象。

  这里,正是四个温州人合伙投资的企业。虽然,过去他们谁也不懂矿山开采,也不懂什么石材加工,但抱团创业却让他们在这个数千公里外的异乡,演绎着商海中的新的神话。就是这样几个似乎是误打误撞走进石材圈里的温州人,在他们与卡拉麦里的缘份中,让我们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

  郑良德,41岁,看到他在厂里的忙碌,把生产指挥得井井有条,谁也想象不到在一年多前他还完全是一个石材加工的门外汉。他高挑的个头,体格健壮,走起路似乎带着一阵风。和他交谈,让人明显感觉到的是他的语速快、思维速度快,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喜欢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有时还让人有一种跳跃感。或许,这正是温州人的特征。他现在是企业的常驻总经理。他说:“投入石材行业,在过去连想都没有想过,现在进到这里面来,似乎完全就是一种想创业的本能。”

  郑良德曾经搞了10多年的服装经营,开始经营服装还可以,但是后来经营的人越来越多,加之经营成本的大幅提高、外面欠账多和整个市场的动荡不稳不景气,使服装经营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以至最后举步维艰。“永远都不安于现状,永远都不会坐以待毙”,这是郑良德作为一个地道的温州人所具有的最大特征。他在寻找一个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的商机。

  施良国也是温州人,是郑良德的朋友。施良国在商场上可以说是一个游刃有余的高手,他投资于多个行业,其中,幕墙公司是他投资的对象之一。2010年的一天,在上海的一个工地上,他第一次认识了奇台石材卡拉麦里金。它挂在墙上金光灿烂,富丽典雅,十分少见,这不禁让他眼前一亮。凭着他多年从商的直觉和他对幕墙材料的了解,认为奇台石材决非一般,其中一定蕴藏有巨大商机。于是,很快他满怀着希望来到了奇台进行实地考察。当时,奇台已经落户了50多家石材企业,并且还有不少企业在办理落户手续。园区里到处机器轰鸣,车来人往,矿山也是一片繁忙,那金黄色的荒料源源不断地运下来,来自全国各地要货的客商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目睹着眼前的这一切,投资卡拉麦里的决定在施良国的脑子里已经形成。

  温州人不仅脑子灵活,在商海中高人一筹,而且善于抱团,互相借力,共同发展。2011年,施良国找到郑良德,说明自己想投资奇台石材后,与正在寻找创业商机的郑良德不谋而合。2011年上半年,施良国带着郑良德再次到了奇台,对石材业进一步进行考察。之后,他们回到温州又联系了其他两位商界朋友,四人决定共同入股,投资开发奇台石材。随后,他们很快申请注册了博鑫石材公司。

  “博鑫”,取博采众长,合作发展之意。代表着温州人的一种团队精神,靠着它温州人走向了成功,并成为商界的骄骄者,这在奇台博鑫石材公司也不例外。现在,该公司占地面积50亩,已经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花岗岩矿山和花岗岩加工厂。现在,已完成了一期工程,建成了38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和15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安装有12台大型荒料切割机和一台自动磨光机,以及切边机和手动磨等。预计今年可生产板材8万平方米。而这一切,从今年4月底动工到8月底建成投产,仅仅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在今年新建的石材企业中建设速度是比较快的。有人说这是温州人的速度,而郑良德却说:“这是抱团创业的结果。”

  从做其它生意到石材生产经营,无论是对郑良德还是对他的伙伴们来说,面临的都是新行业的新挑战,如何才能经营好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对他们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并没有难倒他们,在矿山和石材加工车间,他们专门请来了技术和管理都是一流的专业人员,使企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他们自己也在加紧学习,逐渐由外行转变为内行。总经理郑良德告诉我们,明年将投资约800万元,再建一个异形车间,增加10台大型荒料切割机,使企业的年产能达到60万平方米板材。在销售方面,他们利用自己的企业和已经建立的网络,把产品主要销售到了长三角地区。

  陈仪东,从军人到企业家,让创业成为人生的一种享受

  在奇台石材产业汇聚的全国100多个企业家中,最年长的恐怕要属深灿石材有限公司的陈仪东了,今年,他整整64岁。或许是他阅历的丰富,与他交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目光犀利,思维敏捷,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一点也不让人有年老的感觉。

  陈仪东军人出身,从1968年19岁时入伍,到1994年转业到地方,在部队一干就是26年。1987年到1994年他在奇台部队农场先后担任副场长、场长,转业时为正团上校。转业后在自治区外经贸委政治处工作,后到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任副总经理、副书记、书记和总经理。2004年担任新疆国际博览中心主任、副书记,2010年6月退休。长期的部队生活和丰富的经历,培养了陈仪东为人真诚耿直、做事利落执着和勤奋务实的性格,形成了他不断追求、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部队的后勤管理和到地方后的企业管理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特别是在部队农场的7年生活,更让他与奇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部队给了我创业的胆魄,地方给了我创业的经验,奇台给了我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2010年,陈仪东退休了,其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按理说忙碌奋斗了几十年应该好好享享清福了,但是他却一刻也闲不住,一直想再创一番事业。开始,他把目光盯在了展览经营上,计划着合作创办一家展览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了解到奇台的花岗岩板材市场行情不错,于是先后几次到奇台花岗岩矿山和石材加工园区进行考察,那火热的生产场面,火热的市场,再一次燃烧了他那颗火热的心。在展览和石材面前,他毅然选择了石材。他说:“石头能代表我的性格,重回故土创业能激起我曾在部队生活的那种壮志豪情。”想干事、能干事、有魄力、懂管理,这就是陈仪东。

  今年4月21日,占地面积55亩的股份制企业深灿石材有限公司正式动工,陈仪东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和法人。企业仅仅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7月25日便进行了试生产,8月1日正式投产。这在今年新建的32家石材企业中建设工期是最短的,有人说,只有军人出身的陈仪东才会有这样的速度。不久前的一天,我们走进了陈仪东的企业,厂区内宽阔的水泥地坪上,已经整齐地堆满了加工好的板材,部分产品正在装车起运到内地。建筑面积为11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正在加紧装修,即将投入使用。长150米、宽18米的大切磨光车间里机声隆隆,工人们正抢时间生产。陈仪东告诉我们:“一期工程完成后,年产能可达30万平方米。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快矿山建设,解决荒料不足的问题。明年将开始建设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年生产板材可达50万平方米。”

  过去,陈仪东没有从事过石材生产,但他认为企业管理虽然具有其特性,却也有着共同的规律可循。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陈仪东结识了65岁的向凤鸣。向凤鸣曾经有过13年的军旅生涯,之后在乌鲁木齐担任工艺美术公司总经理。一样的军人生活和企业管理经历,很快使两人成为莫逆之交,面对投身石材产业两人一拍即合,向凤鸣担任了公司副总经理兼办公室主任。他们凭着多年的管理经验,使深灿公司建成一开始便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管理轨道,同时,着手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正是陈仪东和向凤鸣高人一筹的地方。在具体管理中,把公司生产划分为备料工、大切工、磨光工、叉车工和电工等8个岗位,每一个岗位都制定了具体可供操作的岗位职责,同时,对生产制定了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程序,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企业文化上公司提出:企业宗旨是“服务社会,与客户共赢”;经营哲学是“诚信为本,情义至上,以义取利,义利结合”;企业价值观念是“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在用人方面是“宁可小才大用,不可大才小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挑人之短,只用人之长”;管理理念是“管理理念经济化,管理目标多元化,管理沟通经常化,管理权限集中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要强化,管理程序简单化”。陈仪东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精神,是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高水平的企业,必须打造高层次的企业文化。”

  企业基本建成了,有人向陈仪东建议:“把它卖掉算了,赚一大把钱足够你以后花的了。”陈仪东摇着头,笑而不语。一般人不会知道,陈仪东之所以要投身石材产业,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他永不停息的精神追求所在。他说:“只有创业才是人生的一种最大享受。”

  在谈到为什么会以“深灿”为公司命名时,陈仪东说:“我们希望花岗岩矿越开越好,金灿灿的荒料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同时,我们也期盼公司越发展越好,祝愿奇台的石材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金光灿烂,卡拉麦里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