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武汉化工区污染隐忧
湖北某纺织印染厂向长江排放化工污水CNS供图
武汉化工区以80万吨乙烯项目为龙头,大力支持建成超两百亿元乙烯企业,构筑石油化工产业、化工物流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的五大产业集群,把化工区建设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武汉市石化产业千亿元板块的重要支柱。
但让人担忧的是,武汉一直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化工新城处于长江中游,一旦突发事故,很可能污染下游水质。因此,这个近50年来武汉市投资最大的项目受到了历史上最严格的环保监督。活在阴影中
夏日的午后,空旷的江边很难看到一只渔船。偶有几个人在沙滩上聚集着聊天、打牌。李君君(化名)到江边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看看江。如果是多年以前,李君君会下江游泳,但是随着漂浮物越来越多,李君君仅仅会用水桶打点水出来,经沉淀后用毛巾打湿擦一下身子。
今年42岁的李君君在武汉化工区八吉府街道办事处新集村长大,“小的时候,夏天的傍晚经常去江边玩耍,江边有沙滩,可以吹着江风,大人们游泳,后来修了武钢外贸码头和一些工厂,到江边的路不好走,也很脏,所以就渐渐不去了”。
20年来,李君君眼看着这里的江水越来越脏,空气污染越来越重,去江里打鱼越来越难。早在2010年11月,在相隔20公里的汉阳桥头,一市民打鱼,尽然捞起了一辆自行车。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011年武汉市11条主要河流(港)水质,通顺河属于轻污染Ⅴ类标准,重度污染的劣Ⅴ类的有府河武汉段、马影河。Ⅴ类湖泊或水库有12个,劣Ⅴ类湖泊(水库)有25个,东湖的水果湖、汤菱湖、郭郑湖和鹰窝湖水质类别均为Ⅳ类。与2010年相比,沉湖、斧头湖、紫阳湖、江汉北湖等共14个湖泊水质下降。
作为老工业城市,驱寒青山北湖、严东湖、杨春湖共8个湖泊水质好转,但是2011年,二氧化氮的排放量达到0.057毫克/立方米,位居全国排名第三位,因此,整体来说,武汉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青山区因企而建、因企而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五”期间的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武汉市青山区,汇聚了武汉一冶、武钢、武石化等10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城区面积48.87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27.5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3%。经济总量占武汉市的1/3,统计显示,连续5年,青山区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销售、利税增幅均居武汉市中心城区之首。财政收入的93%来自重化工业,85%来自钢铁及其上下游产业,第二产业一枝独大。
但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污染排放物一度占武汉的70%。《中国企业报》记者现场看到,众多企业让这里烟气弥漫、烟尘飞扬。庄稼地里的蔬菜,也布满厚厚的一层灰土。
“高中的时候上化学课,化学老师告诉我们,每天闻着刺鼻的味道,天空飘着橘色或灰色的烟尘,这都是化学废气,你们毕业后离开这个地方,否则寿命都会比其他地方的人少十年”。李君君如今在武汉市区开餐厅,算是离开了青山,很多的亲戚因为污染问题,搬迁到市区或者其他地方,但是青山的环境状态一直让他不放心,在2009年前后,宋家湾村先后有三个肺癌患者死亡,“她们都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风风火火,整天都在地里干活,尤其那个年轻的,力气很大,是家里的主要劳力,种菜卖菜带孩子,没生病的时候身体非常强壮,说话的声音很响亮,听说她得这种病都很吃惊”。李君君回忆说。
根据《中国企业报》记者的调查,在武汉化工区多个小区和乡村,至少有10个人以上患有肺病或其他不同程度呼吸性疾病。如今,这里重新规划成化工区,所以也正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危机:周边化工厂布局密集。而化工对环境的威胁,不言自明。兴建化工园区
其实,围绕几家大企业的产业链条也逐渐形成。比如青山热电厂将发电余热供给武石化作生产能源,每年减排580吨二氧化硫;武钢与武石化达成余氮利用协议,武汉市冶金建设院与青山热电厂达成合作,利用脱硫石膏生产轻质墙体材料,目前,青山区企业间已经初步形成了多条产业链条。
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省自2003年开始规划启动大乙烯项目。
武汉化工区位于武汉市主城区东北部,东、北向紧邻长江,南接东湖高新区左岭镇和花山街、西至青山区白玉山街和武钢工业港,总面积达76.64平方公里。其中项目的核心区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占64%股份)与韩国SK公司(占34%股份)合资投资建设。核心区用地面积约4400余亩。建设内容:包括80万吨/年蒸汽裂解制乙烯等9套主要生产装置及配套的热电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码头、厂内铁路、储槽等基础设施。
按照这一规划,未来5至10年,围绕80万吨乙烯工程提供的产品及周边资源,武汉化工区将重点打造七条乙烯下游产业链,总投资将超过700亿元。
随后,洪山区将建设乡及所属14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林场、1个渔场整体移交武汉化工区托管,涉及托管区域面积54.45平方公里,人口2.8万人。
据报道,正当项目的前期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松花江发生污染事故,国家随后严格监管石化和化工类项目,对各大水域的石化和化工项目进行排查,停批和缓批上报项目44个,涉及总投资1494亿元。国家环保总局还出台规定,土地利用和流域、海域、区域三类发展规划、十类专项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环评过关,规划才能获批。据介绍,年产80万吨乙烯项目所在的武汉化工新城处于长江中游,一旦突发事故,很可能污染下游水质。因此,这个近50年来武汉市投资最大的项目受到了历史上最严格的环保监督。
公开资料显示,乙烯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龙头产品,乙烯技术水平被看做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和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乙烯产业链相当长,能够延伸发展上百个品种。80万吨乙烯的产量,将直接带来200多亿元的销售额。根据测算,乙烯对下游产业的带动6倍的下游产业产值,即1200多亿元的产值,给1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最终形成总产值的石化、化工物流和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
武石化总经理崔光磊介绍:“该项目今年年底完工,2013年年初投料试运行的目标可以实现。”项目部经理周跃明介绍,目前工程建设的56个主项已有55个开工,核心厂区内桩基工程、地管工程已基本结束。
8月15日,《中国企业报》记者来到位于阳逻长江大桥北侧沿,80万吨乙烯建设厂区,只见一座座“塔”高高矗立在工地上,乙烯塔、丙烯塔、分离塔、萃取塔……四周一派繁忙景象:一件件大型化工工艺装置拔地而起,直插云霄;装置焊接区火花飞溅;乙烯直径最大的急冷油塔吊装就位;乙烯最重塔长102米、重达1150吨的丙烯塔已抵达现场。
作为乙烯项目的配套工程,武汉石化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项目也在同步施工。改造完成后,武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将由500万吨/年提高到800万吨/年。计划今年年底开始投料运行。
项目建设的同时,生产准备也已启动。据悉,目前,武汉乙烯已配备生产准备人员991人,完成编制总体试车方案等技术准备,做好了投料试车所需的原料、燃料等物质准备,基本完成武汉乙烯总体试车费用预算编制。
污染压力与环境隐忧
青山区委负责人表示,一系列项目的逐步实施,基本可确保青山区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单位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的目标。
在武汉市青山区区长黄家喜看来,这个区因企业而建,但是生产生活难平衡。2011年,他在当地媒体上撰文称,青山区既有企业生产区,又有居民生活区,企业生产需求和居民生活所需并不总是完全统一的,也存在不一致性,两者之间也有纠纷、有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考验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中国企业报》记者获取一份《武汉化工区污水处理厂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文中显示,施工期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以上污水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影响,若按照本评价提出的措施,针对性的采用修筑沉淀池和化粪池的方法进行治理,则可减轻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对于废气方面,该报告称:施工期建筑粉尘和道路扬尘对施工场地周边地区有一定不利影响,由于建筑粉尘及扬尘沉降较快,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并加强管理,则其影响范围一般仅局限于施工场地的周边地带。
曾任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的李勇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这个报告涉及了化工园区的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所采取的措施。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报告中所建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否可以达到报告的预期效果;第二,因为化工园区涉及很多工业污染物,但在报告中仅仅涉及了少数几个污染物指标。
《中国企业报》记者前往武汉市化工区管委会采访,一位工作人员声称领导不在。对化工区管委会经发局提出采访要求,也被告知领导不在,工作人员让记者留下采访的问题后,等待答复,但截至发稿时记者未得到任何回复。记者对武汉市环保局、武汉市水务局提出采访要求,并发去函件,同样未得到回复。
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尚不足100亿吨,而到2007年,这一数据已经突破300亿吨,相当于每年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这一记录仍在不断刷新,中科院南京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俊峰指出,仅2009年排入长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就达到221亿吨,比2005年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还要高。
李勇智认为,在长江沿岸建设化工园区,毫无疑问将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污水体,如果这些水体在进入长江前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将有可能污染下游地区水质,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时将影响下游居民饮用水水质,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在江边建设该项目可以利用长江巨大的水量来稀释污染物,因为这个化工区长时间工作,要工作几十年,谁能保证这几十年都没有一点问题发生”,当地一位环保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如果突然发生水灾、地震或者爆炸等,会出现类似松花江污染事件,整个下游全部遭殃。他举例说,今年6月中旬,武汉形成大面积雾霾天气。据环保部门称,属于燃烧秸秆所致。他坚称:“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
80万吨乙烯工程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本报将继续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