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纲:“工业遗存其实也是文化遗产”

提要:东方早报:我们现在所说的北外滩地区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东起大连路、秦皇岛路、西至河南北路,南起黄浦江、苏州河,北至海宁路、周家嘴路,这片区域在历史上是什么状况?

  东方早报:我们现在所说的北外滩地区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东起大连路、秦皇岛路、西至河南北路,南起黄浦江、苏州河,北至海宁路、周家嘴路,这片区域在历史上是什么状况?

  李天纲:历史上的北外滩叫做杨树浦,而北外滩的核心是外虹桥。原来这里有一条河浜汇入黄浦江,交会处称为外虹桥口。这也是虹口区得名的原因。外虹桥是上海最早开发的区域之一,在十九世纪,这里是公共租界的码头区。1850年代左右,外虹桥形成租界的港口区,主要停泊外轮。

  而十六铺码头是中国人的港口,主要停泊国内的船只,是在清乾隆年间逐渐形成的。在上海还没有开埠的时候,十六铺是上海唯一的港口区,而且是海港区。停靠沿海各地的船只,比如广东来的叫广船,福建来的叫福船,上海本地的叫沙船。后来在十六铺码头附近,还修了大达码头,可以说,大部分的华商码头都在十六铺。

  东方早报:那么北外滩这个概念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李天纲:外滩概念上是指从延安东路往北一直到苏州河口的那一段,是英租界的一部分。外滩的名称的由来,是从原来上海的核心区南市区往北看,这片区域处于城市的外面,是新长出来的,所以叫外滩。外滩后来成为现代上海的主体,成为十里洋场的开端。当年的主体在十六铺,后来衰败。

  外滩最初也是建造码头的,是英国人造的。到20世纪,往来停泊的船只越来越大,而且外滩的功能又逐渐转化,形成商业、金融、贸易的中心,这样码头的功能就慢慢移到了外虹桥口。虹口在1850年代开辟成为美租界,1880年代合并成公共租界。合并的时候,到19世纪后期,变成了公共租界的码头,停靠的主要是洋轮,一些英美的军舰也会在这里停靠。

  至于北外滩、南外滩、东外滩的称呼,都是1990年代之后才有的。

  东方早报:作为历史上的码头区,北外滩现在应该还有不少文化遗迹吧,在改造的时候该如何利用呢?

  李天纲:北外滩开辟时的码头叫汇山码头,它边上的公平路码头,最初叫耶松新船坞码头。东西洋的船只停泊在这里,比如到日本横滨、新加坡等地的船只,就停泊在汇山码头。这里是上海非常老的区域,比现在的静安、卢湾以及沪西的几块区域发展得都要早不少。

  可惜的是,北外滩的遗迹剩下的不多了,著名的有浦江饭店。浦江饭店原来叫礼查饭店,1846年建成,1857年移址到现在外白渡桥,1907年扩建成现在的样子,属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另外还有俄罗斯领事馆。其余的所剩无几了。

  其实,北外滩当年经济活动留下的遗迹已经转化为文化遗产了。那块区域并不是民居。当年渣打洋行、怡和洋行等的仓库就在那里,还有很大的一片是鸦片仓库。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拆掉,而是利用老的港区、仓库,进行新的开发,既保留原有的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又开拓新的产业,价值会更高。在欧洲,在汉堡、伦敦、利物浦的港口区域,都是在利用了原有的码头,加入金融、服务产业,改造得很好。伦敦港区保留的港区也是十九世纪的形态,并不比北外滩码头的时间早多少。如果保留得好,这些都是相当有历史感的文化遗存。这在中国的其他城市都是没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遗存其实也是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一提文化遗产就是名人故居什么的。

关键词:李天纲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