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规划设计空间关系处理亟待精细化

提要:“保障房套型设计的优化,是解决多样居住功能与限定面积空间这一对矛盾的过程。”受访专家一致认为,目前保障房单体设计的难点,其实是对小套型空间关系的处理提出挑战。在首届中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当中,套型设计的合理性与集约性成为评审的重要指标。

  空间关系处理亟待精细化

  “保障房套型设计的优化,是解决多样居住功能与限定面积空间这一对矛盾的过程。”受访专家一致认为,目前保障房单体设计的难点,其实是对小套型空间关系的处理提出挑战。在首届中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当中,套型设计的合理性与集约性成为评审的重要指标。

  “保障房由于套型面积较小,这很考验建筑师对功能空间布局的把握。”童悦仲表示,目前许多保障房项目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较为粗放,精细化亟待加强。“必须承认,近年来我国住房套型面积普遍偏大,导致建筑设计界对中小套型的研究并不充分,这将成为提高保障房居住品质的最大短板。”

  复合利用功能空间

  对于空间关系的处理,起居室与客厅的搭配较能说明问题。在一些保障房项目当中,50平方米的套型依然设计了独立的起居室与客厅,这遭到大多受访专家的反对。童悦仲认为,对于小套型而言,应该尽可能考虑复合利用功能空间,比如“将起居室与客厅合并”。

  “保障房不是大套型的缩小版。”孙英强调,目前许多保障房设计,仅仅是将过去的大套型按照同等比例缩小,真正用小套型设计理念去做的并不太多,“这是一大误区”。

  不争的事实是,空间的专用程度越高,住宅的舒适程度也就越高。童悦仲认为,应该根据套型面积的不同来决定功能空间的复合程度,这有利于提高住宅品质与面积的“性价比”。

  “对于面积较小的保障房而言,应该提倡功能空间的合并,绝对的功能划分并不现实。”周静敏建议,可以将餐厅与客厅合并,或是厨房与餐厅合并,“这种设计在加拿大非常普遍”。

  周燕珉同样提倡空间功能的复合利用。她表示:“过去在公房的设计中,往往将面积较大的卧室兼做起居室,这对于面积紧张但又要求所有卧室有独立空间的廉租房和公租房而言值得借鉴。”

  王树京则提倡“大空间、小分割”。他认为,厨房、卫生间等必须的功能空间可以固定,但除此之外可以设计成大居室,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分割。

  合理得房率

  在套型面积的限定下,如何与“公摊抢面积”成为保障房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然而受访专家一致表示,从近期考察的保障房项目来看,得房率较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单套建筑面积40平方米的廉租房,使用面积大多仅能达到25平方米,得房率不足63%。

  “保障房由于单套面积较小,公摊面积一般比商品房更大,得房率也更低。”童悦仲表示,根据商品房的建造经验,多层住宅的合理得房率一般为78%,高层住宅的合理得房率为72%。“但保障房很难达到这个数字,大多数低于70%。”

  周燕珉表示,目前保障房在面积利用方面矛盾诸多: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的容积率决定了保障房只能以高层为主,但高层公摊较大,反过来又制约了单套住房的得房率;为了减少单套住房分摊的公共面积,必须尽可能加大一梯的户数,但这又直接造成了套型设计的困难。“如何实现合理的得房率,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套型住房  设计竞赛  设计手法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