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岂能沦为贴牌充数的画饼
记得去年11月13日《京华时报》曾报道说,全国已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约1/3属“挖坑待建”。新闻一出,立即引起如潮热议,舆论对保障房的建设现状表现出深刻的忧虑。对此,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仅搭建施工现场围护设施或仅开挖基坑的,不计入已开工套数。尽管住建部领导的解释可谓言之凿凿,但中央下达的保障房任务到了地方,就有可能被“挖坑待建”或以其他形式消解。但“挖坑待建”只能对付开工率的检查,如果到期检查保障房的建设情况,这“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啊,那地方政府会怎么办呢?别急,招数多着呢!
且看昨天《新京报》的报道:开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被层层分解,其中,武汉分到11.8万套的任务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地方保障房建设进程缓慢,并存在以旧充新,以企事业单位宿舍楼充当保障房等情况。这其实并不奇怪,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投入不足,准备不充分,加上重视不够,在对付了开工率之后,必须要在“完成率”上做文章。怎么做?以次充好、胡乱贴牌,可以利用的各类房源都被一股脑地划拉进来,对付检查了事。这不过是常见的招数罢了。
以武汉而言,去年11月14日,有关方面就称“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101.98%圆满完成”:不仅完成了,而且还超额了,这是怎样的一个伟大政绩啊。但结果如何呢?媒体调查发现,工厂、大学宿舍、新城开发甚至政府部门新建机关宿舍都被归类为保障房。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茅店村,根据该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公示公告》,这里应正在进行一个名为“茅店集团光谷产业园学生公寓”公租房的建设项目,可有人向记者证实,村里已经十多年没有建房了,“我可以保证,我们没有建什么保障房”——不知道当地是如何敢信誓旦旦地公示的,这不是公然“造假”吗?
当然,武汉这样做,也还是有些底气的,那就是“此道不孤”——将宿舍楼 “贴牌”为保障房,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见。渣打银行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国内真正新建保障房不足三成。那么,不是新增,是不是可以在对原有的各类性质房源进行改造上做文章呢?于是地方官员便在玩弄“新增”和“筹集”概念上下功夫了。做这样的文章,其实也有空间,那就是“保障房”的定义含糊,给各地瞒天过海提供了机会。
按理说,何谓保障房,无外乎是围绕公共品的性质、应该涵盖的范围以及保障的对象来界定标准。只要明确了这三点,就不能任由地方政府将各种可以利用的房源进行贴牌包装,对付中央检查。因为1000万套不是一个小数字,中央也考虑到了地方的困难,便允许“多渠道筹建”,这是考虑到了许多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激发各地加强政策创新,为地方政府新增房源、按期完成任务提供便利。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政策“创新”的旗号下,各种稀奇古怪、花样翻新的包装、伪装便应运而生了。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多少保障房,但应付检查的数字却非常漂亮,这当然也算是政绩了。可是对本应得到保障的低收入者来说,那些数据只能是一个漂亮的画饼罢了。这到底是在蒙谁呢?
从挖坑待建,到贴牌充数,这些玩弄数字、闪转腾挪的手法,从根本上是架空了中央的政策红利。所以,要让保障房这一惠民政策真正发挥效用,必须要动真格的,首先明确保障房的定义,不给地方做假提供空间;二是严格监查验收,接受公众监督和举报;三是严格问责制度,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官员,必须以党纪、政纪查处,必要时应追究刑责,如此,方可让保障房真正发挥保障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成为坑民的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