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建筑外观追求新奇特 不做城市地标也罢

提要:自从1998年上海大剧院落成开张以来,这个中国一线城市第一座地标性国际化新剧院迅速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它既是上海市民最时髦的高雅娱乐场所,也是前往上海旅游者必去的新景点。更有趣的是,2007年年底,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张时,恰逢中国经济进入世界前三行列,国家富足举世艳羡,举国大建设方兴未艾。

  自从1998年上海大剧院落成开张以来,这个中国一线城市第一座地标性国际化新剧院迅速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它既是上海市民最时髦的高雅娱乐场所,也是前往上海旅游者必去的新景点。与此同时,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也在饱受争议中艰难动工开建。

  有趣的是,国家大剧院工程的正式启动恰恰与中国经济起飞同步,腰包才鼓起来的人们根本还没意识到未来对它的需要,再加上它与北京核心区域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古典建筑格格不入的设计风格,引来的骂声远远高过支持者的声音。

  更有趣的是,2007年年底,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张时,恰逢中国经济进入世界前三行列,国家富足举世艳羡,举国大建设方兴未艾。大剧院的开张恰恰成了全国各个城市新剧场建设的催化剂。在随后四年里,不少于三十座的二三线城市也加入新剧场建设行列,现在正是陆续投入运营的“高出生”阶段。

  建筑外观追求新、奇、特的地标性,是此次举国剧场大发展的一大特征。不过,关于城市新剧场建设设计的文化理念,并不是都能完整体现。剧场建设的百姓现实需求与政府的“超前预设”,一如国家大剧院建设之初,双方之间有相当距离,甚至是南辕北辙的。直到大剧院正式运行,并且广受观众认可之后,这种争议才逐渐消失。

  在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的眼中,剧院、音乐厅如果仅仅作为城市“地标”,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没有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地理和文化内涵,肯定会有巨大缺失。“外观新、奇、特的视觉效果,在当今欧美各国依然是最大追求之一,只要有可能,一定会去做。但有一点必须考虑周全,那就是地理位置。在欧美,中心剧院、音乐厅一定是建在城市最繁华、人群最密集、交通最便利的区域。而在中国,我所见过的重庆大剧院,虽然选址在江北老城区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但为了这座剧院,竟然把周边居民区全部动迁,以至于成为看演出最不方便的剧院之一。相比之下,国家大剧院就建在了北京交通最便利、游人也最多的长安街边,它的人气旺盛是意料之中的。”

  在笔者的经历中,进入21世纪欧美的剧场、音乐厅建设,还有一条相对不那么追求刺激的线索,他们在规划设计时,会更多层面地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延续。如果把上个世纪悉尼歌剧院作为文化荒漠的澳洲文化崛起的地标性象征,那么后面我们将要讲到的21世纪新落成的罗马圣切契利亚音乐厅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新音乐厅,就应该被看作是对城市历史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一种保护、延续和发展,它承担着城市历史、文化、艺术“保护神”的责任。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