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C观点:保障房建设任重道远 来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评论员/刘志杰) 财政部昨日发文,要求各地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确保不留资金缺口。此外,上海市韩正市长在昨天的市政府工作会议上表示,共有产权保障房的准入标准将放宽至人均月可支配收入5000元以下,本市户籍连续年限、人均财产限额均进一步放宽。
资金和分配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
保障房建设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资金方面,虽然2012年保障房新开工数量虽然有所下调,但实际的在建工程规模约为1800万套。据测算,保障房资金压力可能会攀升到1.8万亿至2万亿元之间。这次财政部的财政预算支持规模虽有扩大、但应该仍然难以承担主要资金需求,而且由于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差异将会很大。而最大、最重要的来源还是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保障房的分配乱象频出,多城市出现了保障房申请人由于达不到申请条件,而出现无人申请的情况,上海放宽申请条件正是针对这种现象的纠偏,让保障房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地方政府表示资金压力仍大,政策执行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超过1.3万亿,其中5000亿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来筹集,另外8000多亿元建设资金则推向了社会和企业。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已经超过10万亿元,如果无偿划拨保障房用地,以及将土地出让金10%用于保障房建设,将使不堪重负的地方政府举步维艰。未来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贷款和土地出让收益金仍将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而土地出让收益在未来将出现下滑,这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财政部此时发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安居工程顺利建设,从一定层面能反映中央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重视态度,但仅靠财政部下发的一纸文件恐难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房建设资金难的问题,未来保障房建设重点仍将在中央、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博弈,本次政策执行力度及实效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过从长期来看,财政部此次发文对规范保障房市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也构成长期利好,我们有理由相信保障性安居工程在未来建设过程中将越来越规范,建设资金的渠道也将越来越多元化,保障房的社会效益也将逐渐发挥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