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中国节能产业中艰难着陆

提要:现在看来,谈合同能源管理的春天和突围还为时过早,但是这并不妨碍年初时节能服务公司们对2011年的遐想。郑大卫和他的团队几乎成了合同能源管理通,“因为与其他银行不同,针对这些项目我们做过技术评估”。

  2011年会突围吗?
  
  现在看来,谈合同能源管理的春天和突围还为时过早,但是这并不妨碍年初时节能服务公司们对2011年的遐想。眼看,2011年的大幕已经在落下的途中,2010年和2011年的政策春风导向并没有真正让合同能源管理如沐春风,虽然来势汹汹,但横亘在节能服务公司面前的资金难题和融资难题,让合同能源管理尽管已然在中国着陆,却过程艰辛。

  近两年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合同能源管理,其实已运行十多年之久。引进之初的中国正处于从计划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过程,过去节能工作基本上是计划主导。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计委设置节能计划局,负责国家重大节能措施专项资金的管理,后改组成立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这也正是中国节能集团的前身。向市场经济转型后节能工作怎么办?要想真正理解合同能源管理,理解2011年市场大规模放开的含义,不得不回顾那段历史。

  应该说1998年是分割点。1998年之前,国家财政拿一部分资金,银行配套一部分,几家主要商业银行均设置节能专项贷款额度,但是节能贷款计划并不掌握在银行手里,而是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来主导,节能项目申请贷款必须有计划,银行才能放贷。转型时,当时的国家经委(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筹划和组织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目的是把国外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投资新机制引入中国,这个新机制就叫合同能源管理,英文为Energy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

  从1996年开始,“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一期工程设计了三家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北京、山东、辽宁各一家,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不但在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上给予支持,还从1998年开始根据各家节能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发进度需要,提供给每家公司130万美元欧盟赠款和500万美元GEF赠款作为项目开发资金。在1998年,630万美元是很大的支持。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中节能受托对这三个公司的20多个节能项目进行检查和后评估,看实际执行有没有问题,还有哪些障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适合不适合中国,从项目目标、实施过程、示范效果几个方面来做,通过评估发现这个新模式颇受用户欢迎。

  此后,平稳度过了10年,直到哥本哈根大会。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10年来,最初的三家节能公司用完赠款和相应配套资金后,转行的转行,沉寂的沉寂。税收不明确,最初三家公司去交税竟然套用三种不同方式;融资太难,没有银行愿意贷款给只能拿未来收益作空头抵押的节能公司。没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如同一张空头支票,偌大的市场摸不着,转瞬即逝。

  直到2010年《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出台,其中提到了税收优惠政策,提出解决融资问题,提出将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能源“十二五”规划中主线就是把几十年来常说的“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核心”的能源战略转变为“以节能为第一”。于是,2011年被理所当然的寄予厚望。

  除了技术一无所有
  
  近日,在“2011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投融资论坛”上,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副主任兼秘书长赵明指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依旧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节能服务产业约70%都是中小企业,据了解,因为资金受限,有些节能公司不敢接大单子,影响了公司发展,甚至不得不关张停业。

  “银行都有审贷会,一上审贷会,节能服务项目大都通不过。”EMCA副秘书长、专门负责节能服务企业融资事宜的朱霖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

  “为了防范风险起见,银行喜欢硬通货,即房产、地产之类的,但这恰恰是节能公司所不具备的。相当一部分节能公司都是轻资产,也许是一个技术人员出来创办的。除了技术,他们几乎一无所有。能否利用未来节能收益来发放贷款,这是业内比较热议的问题。”朱霖介绍说。

  “节能技术有时几乎会成为银行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某银行负责人透露道。未来收益似乎也靠不住,“节能服务业属于新兴行业,目前节能服务项目具有履约风险,客户重视度不够;节能效果鉴定无统一标准,节能量扯皮现象多等。”通用(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通用基金)负责人如此表达了他们的困惑。

  节能服务公司大都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但在帮客户节能之初,先期投入较大。相对于那些财大气粗的用能大户来说,节能服务公司几乎算个“小不点”,业内戏称为“小马拉大车”。没有了资金支持,小马就拉不动大车,节能服务公司的生存堪忧。

  一手拿着资金,一手拿着技术,节能服务公司才能在市场上攻无不克。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节能服务公司除了技术,一无所有。这就是存在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问题。那么,哪些公司值得银行信赖?

  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大温差水蓄冷节能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刚开始,银行并不了解他们的技术,但基于对其管理团队的认可,给他们提供了500万元融资支持。经过实施,该项目不仅如期完工,而且每年可产生36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节能效果明显。近年来,企业承接项目不断增多,业务领域也逐步拓展,银企双方了解逐步加深。2011年,北京银行为佩尔优提供了授信额度1.2亿,期限5年,用于企业同等技术下未来项目的承接投入。

  “在选择一家节能公司时,最难的是开始,对这家公司不了解,对技术不了解,对项目不了解,对它所服务的对象不了解。与常规的贷款项目来说,第一次付出的成本会比较高,但一旦确定了这家中意的公司,长期跟踪下去,后期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双方长期合作不仅大幅降低了银行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高风险、高成本,也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实现银企双赢。”这是来自银行的声音。

  EPC的真谛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真谛就是投资,从根本上讲,没有投资能力就是没有节能服务能力;换句话说,要想搞好节能服务,首先要搞好投资;也就是说,节能服务公司要发展,必须不差钱,而技术、服务等要素都不是要命的,只要有钱,一切都会有。合同能源管理的自身规律是节能服务先要有钱,而节能服务公司恰恰没有钱,他们的“第二主业”就是融资,但他们又恰恰遇上融资难。这个怪圈节能服务公司自己是无论如何也跳不出来的。

  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有几种方式,但都不是很顺利。找银行,首先抵押担保这一关就过不了,因为资产都在用户方,不能抵押给银行,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的是一个解决方案,是服务,决方案怎么做抵押担保?它不像传统工业,可以抵押厂房,这是新兴产业,金融机构的认知度不高;找租赁公司也是一种方式,但是租赁公司往往用采购的方式,节能服务公司变成了供应商,财政奖励要暗地里转给租赁公司,现在很多租赁公司已经开始考虑自办节能服务公司;找投资公司也是一个办法,这几年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等比较活跃,但是风险投资这一块要么是不顾后果的“疯投”,要么就是最没有风险的“封投”;而私募往往只挑有上市前景的对象,但是在节能服务公司里是凤毛麟角。融资难把节能服务公司慢慢逼向讨甲方的预付款,或者是主动蜕变为供应商,朝着越来越不像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向蜕变。可以说,融资难不解决,产品型和服务型的节能服务公司早晚要退出合同能源管理产业,“正宗的”合同能源管理将被边缘化。

  目前的趋势是,谁有钱,谁就能接大订单,而这些有钱人并不担心自己没有技术、没有服务、没有管理资源,这些都是靠钱就能得到的。一方面,现在国内的一些上市企业自己生产节能产品的,都纷纷自己组建节能服务公司,靠合同能源管理形成自己的营销新模式,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合同能源管理领域,它们以资本为武器大举收购节能公司或者项目,按照集成运营商的模式拿订单--工程分包--整合收益,效果也很理想。这两种有钱人一种是产业投资人,离不开自己的产品,为产品打销路;另一种是财务投资人,无所顾忌,什么领域都敢进,只要能赚钱。现在看来,今后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恐怕主力军是金融机构,而上市企业一时半会还不太容易远离自己的主业,除非将来把财务公司剥离出去。

  EPC的吸金术
  
  合同能源管理在哪些方面引人关注?一是政府的财政奖励,二是先投入后收钱的经营机制,三就是靠管理赚钱。
  
  从政府奖励的角度看,水处理行业有必要把节水工程项目纳入合同能源管理,以获得政府奖励。我国的节能工作一直是“附带着”节水,因为水资源不是能源,所以节水并不是节能的内容,国家合同能源管理的财政奖励和税收减免政策也不考虑节水,而是单独有对应节水的政策。事实上,节水工程项目与节能的工程项目几乎完全一样,都是实现结余量的效益,在管理上完全可以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也有人采取效益分享型、目标保证型、费用托管型的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的经营机制,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目前,国内确实存在着一种把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从节能领域向节水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不少水处理企业正在积极呼吁政府给政策。现在节水项目面临着的一个问题是,在整体节能技改工程里,特别是像火电厂这样的用能户,节水本身就是节能的一部分,但是只能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水,却不能得到政府的财政奖励。
  
  从垫资施工的角度看,现在很多设备供应商把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了产品营销范畴,就像以往分期付款、以租代售等方式一样,以合同能源管理为借口推销产品。在实践中这种例子很多,合同能源管理被作为一种逾越市场准入门槛的办法,甚至作为回避招标的办法屡试不爽。这种新型的整合营销方式目前正在节能产品的生产领域悄悄地走俏,据说更多的非节能型产品也在尝试着这种方法。事实上,目前阶段的大宗机电设备基本上都是多少带有一定程度的节能特点的,中央空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为了解决销售账期问题,他们可以与租赁公司联手,也可以通过节能服务公司搭上投资基金等,只要能“翻墙”(越过市场准入门槛),办法多的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普及,确实让陷于传统产品营销模式而鲜有创新的供应商们眼睛一亮,听说有培训机构正准备专门请合同能源管理的专家给通用制造商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创新营销。
  
  从靠管理赚钱的角度看,从事管理型服务的产业开始对合同能源管理发生浓厚兴趣,例如物业管理产业就有动向考虑从这个方向集体突围。节能服务公司用技术、产品、服务等手段营利,合同能源管理是一个比较长周期的服务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种管理,这种管理可能是在所有的管理服务项目中最赚钱的。实践中人们看到,集成型节能服务公司也许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资金,但是他们会管理,能够做好计划和组织实施,把节能量资源整合出来,技术、设备、资金等自然就都来了。物业管理公司可能是最具有这方面优势的一个集群,他们有一点与节能服务公司是一样的,即都是业主单位委托管理的主体,他们的托管资源都是建筑节能的平台。
  
  千年难题求新解
  
  从2010年开始,政策层面陆续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给予关注。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在免税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意见颁布不久,同年6月初,国家财政部公开表示安排20亿元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改造。
  
  2011年(2月1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项目中的增值税应税货物转让给用能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
  
  遗憾的是,这些并不是众所期待的合同能源管理的春天。
  
  比如税收问题,税务机关也不知道怎么收税,因为是新生事物,只能用现成规定去套用,税务机关要按照有利于税收的原则来收取,这恰恰加重了节能服务公司的税负,影响了节能产业发展。很多大公司之所以一开始没有进入到这个行业,主要原因就是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政策导向中的优惠,在现实中连规范的税收都无从谈起。
  
  不过税收问题只是其次,或者说仅仅是小问题,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前面提到的融资难。
  
  节能行业里多数是中小企业,本身中小企业融资就难,再加上银行深感风险大不愿接触节能行业,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就雪上加霜了。然而市场并不确切,在当前节能服务业大好的国家财税政策的引导下,很多资本都热情高涨。资本市场已经动起来了,他们非常热切地想进入这个行业,但也很茫然。现状就是有钱的不知道应该往哪儿投,需要钱的不知道应该找谁去要,市场缺乏这样一个平台。

  “我们现在也有些项目的融资,用的是世界银行的转贷,在成都有个项目,作为控股股东我们提供担保。但是,一个项目可以担保,十个项目就没能力担保了。 所以必须按照国务院文件提出的,开发适合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平台和金融品种。”中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武说,指导意见明确了财政、金融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性政策,必然会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催生一大批节能服务公司,银行也开始做绿色信贷项目。
  
  “今天上午我和银行的一个负责人座谈,希望合作一个创新的贷款项目,我提出把节能服务费的收益抵押给银行,也就是抵押合同的权益,这种方式叫项目融资,属于未来型,银行的贷款也是未来还,节能服务费也是未来的,应该算同步。”曾武说,这只是一个初步想法,银行也需要勇气去认可这种风险。一旦推广开来,每个项目都可以自己做抵押,滚动开发。
  
  浦发银行是国内第一家推出绿色金融信贷服务方案的商业银行,2010年开始,他们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加以研究,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对客户的融资方案。“我们是根据项目本身细分的,比如工业节能又分电力、钢铁、化工等,各行业需求不同,有大型公司,也有中小型企业,针对不同客户设定不同的融资方式。”浦发银行投行业务主管郑大卫说,“银行传统的融资模式不适应节能项目,需要关注不同类型公司和经模式配套不同的融资模式,节能量怎么测算等。”
  
  郑大卫和他的团队几乎成了合同能源管理通,“因为与其他银行不同,针对这些项目我们做过技术评估”。何谓技术评估。郑大卫解释:“要了解项目核心技术是否成熟,经济上是否可行,投资回收期是否如同客户所讲,这些都属于技术风险范畴。我们跟国外机构合作,没介入过的项目我们请国内外权威机构帮助技术评估,包括单位投资是多少,节能量是多少,发电小时数是多少,可行我们才能操作,以后有类似的项目浦发银行就能独立评估。”并且,据郑大卫介绍,浦发银行也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分摊风险,一旦出现坏账,对方会承担50%。
  
  还有一类状况,很多小的节能服务公司注册资金很小,承接的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比如一个注册资金只有二千万的企业要贷一亿元去做项目,怎么办?“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引入PE。”郑大卫说,“很多小企业是成长期,我们和PE合作,引入PE再贷款给公司,搭建一个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引入PE就属间接融资。”
  
  行业正在走出困境,企业数量也在翻番,但是节能服务产业自身的建设不能满足这个市场的需要,因为小企业多,有实力的企业少。众多能源巨头虽然纷纷成立节能子公司,但多数是国务院文件出台后才成立,节能又是一个专业型行业,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得了的。
  
  国家也提出将培育一批综合实力的节能公司,但其中又涉及各种分支,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城市照明节电技术及系统管理等。因此,节能公司也应该做专,做建筑节能的不做工业节能,每个分支都有相应的几家龙头公司,中央企业也该有所侧重,不能通吃,可形成几个细分板块。“大型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不是规模上的大,也不是覆盖所有行业,而是能给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在整体解决方案下面分几条线。就一栋大楼来说,包括供热系统、空调制冷系统、照明系统、通风换气系统、水系统,这几个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来控制。一边开空调一边开窗户,智能化系统就会在你开窗户的时候自动关闭空调。这就是综合性的节能系统。”曾武认为这就是大公司该做的。
  
  国家强调培育新兴产业,上千家节能服务公司将继续有增无减,专家们认为并不用担心,因为进行一轮整合洗牌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要有行业集中度。节能不是暴利,而需合理投资。一般而言,需要先垫资,一个项目的收回投资,小项目可能2-3年,大项目一般都需要4-5年以上,这对于没有实力想浑水摸鱼的小公司来说必遭淘汰,洗牌未必是坏事。
  
  这并非说明小公司无法生存。小公司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大公司一个项目要研究很长时间,程序多,手续多,时间长,在竞争市场,决策的速度很重要。而且,现在引入第三方认证,节能量的测量和验证可以请求中立的第三方来认证,正在制定的《节能量测量及验证技术通则》会涉及这个规定。而银行会更倾向于第三方认证的项目,借助第三方认证,小公司也会多一条生存之道。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