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郁亮:建议原特区外放宽限购避免误伤
深圳商报记者 董超文 实习生 白 娜
限购政策要不要适当放宽甚至取消?市政协委员、万科总裁郁亮在两会上建议适当放宽限购政策,引发外界关注。昨日,深圳商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业内对此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呼吁放宽限购标准甚至取消限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前取消限购时机还不成熟。
万科呼吁避免限购伤及合理居住需求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领头者,万科总裁郁亮在参加两会分组讨论时表示,建议原特区外区域在房价上涨结束后,可以适当放宽限购标准。他说,深圳应该因地制宜,加强政策的精细化管理,避免误伤合理居住需求。长期来看,以市场化手段代替行政手段进行调控,有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尚未形成合适替代方法的情况下,限购政策作为应急措施,在抑制投资购房需求方面有其积极作用,但要避免政策对合理居住需求造成误伤。
例如,目前深圳市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由于深圳以外来人口为主,按正常情况推算,有相当部分的家庭已经进入事业和生活上的稳定期,具备将父母接到深圳赡养的经济实力和意愿。但在限购政策下,由于父母的户籍、纳税和社保关系均在外地,子女不太可能以父母名义为其购房,若以子女自身名义购房,同样也会因为套数超标受到政策限制。子女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此类合理的购房需求,如果能提供相应的证明,建议政策给予区别对待。
再比如,在现有的政策下,居民如果有换房需求,必须先售出原有的房产,之后才可购置新房,否则将承受更高的按揭利息成本,甚至失去购房资格。为避免对正常的换房需求形成误伤,郁亮建议以差异化税费和信贷的方式代替限购。即对于已有房产的购房者,在购买新房时征收特别税费,采用较高的按揭利息,但若在购买新房后的一段时期内(如一年内)出售旧房,则特别税费予以返还,之后的按揭利率也调回到正常水平。
同时,深圳人口组成的一个特点是,占比最高的并不是户籍人口,而是非户籍常住人口。目前判断是否常住并决定是否具有购房资格的主要依据是纳税和缴纳社保。但在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下,跨城市工作(一年中在两个以上城市各工作一段时间)的情况并不罕见,在两个城市同时存在自住购房需求属于合理情况。因此,建议将劳动合同和租房合同,也列入判断是否常住的依据,或者直接以居住证作为常住的证明文件。
郁亮建议,为鼓励居民向原特区外迁移,缓解特区内人多地少的矛盾,建议在原特区外区域房价上涨结束后,可以适当放宽限购标准。
无独有偶,作为深圳地产中介的行业老大,中原地产董事总经理李耀智昨日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深圳楼市极度低迷,其主要原因在于限购。去年8月份之后,深圳在执行限购政策上的力度大大加强。他也建议取消限购政策,并降低首付标准,以真正打击投机投资,扶持自住需求。
专家称现在放宽限购可能前功尽弃
然而,业内也存在着与上述观点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观点。
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教授表示,“从客观上说,目前整体环境上还没有到取消限购的时候。”
他说,当初限购政策的提出,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打击投机投资,遏止房价的快速上涨;二是与货币政策有关,抑制通货膨胀。可以说,宏观调控以来,限购的两个目的已经基本实现。
宋丁提出,限购不是针对刚性需求,而是针对第二、三套房的购房者。在目前成交已经极度萎缩的形势下,刚性需求仍然大量存在,如果现在放宽甚至取消限购,则两年来的宏观调控成果将会前功尽弃。
他认为,取消限购政策应该有两个基本条件,即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上市和房产税的出台,但是这两大因素不是一步就能解决的,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宋丁认为,“保障性住房可能会在2013年大量上市,即使那个时候取消了限购,投资需求可能也不会再贸然进入楼市。”
戴德梁行华南区研究部助理董事张晓端表示,限购与差异化信贷政策的取消仍然需要等待时机,2012年,楼市调控的大方向仍是趋紧,这也意味着投资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将继续受到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