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青:防水行业仍是朝阳产业 亟须结构调整
行业混战中 市场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企业
防水行业执行生产许可制度,两年前持证的企业只有700余家,随着许可证颁发权利下放,两年内翻了一番达1400多家,。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行业集中度低、行业不规范、门槛低企业众多、甚至出现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急需出台新的产业政策来规范。即便如此,防水行业仍然算是朝阳行业,市场很活跃,固定资产投资非常大,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据朱冬青会长介绍,2011年截止到10月份有150亿投资进入防水行业,对于年产值600亿的行业来说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同时指出,从目前市场效应来看,国内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地产项目都是与行业内排名前30的企业合作,而全国性的大型房企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也是行业排名前5的企业。可见市场的集中反而更高。另外大型防水企业并没有因此停止扩张的脚步,行业并购、重组的大幕已经拉开,通过调整增加体量,扩大生产规模。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防水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相比来说,小型防水企业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惨烈,但是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如果是在行业某细分领域做得更专更精,会开拓出独特的市场。
提高防水工程质量
防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年中,朱冬青会长就在新浪地产网主办的防水沙龙上表示“防水工程关乎建筑安全”,防水行业的老专家杨嗣信先生也曾提出“建筑防水仅次于结构”。目前市面上防水材料五花八门,而建筑的每个节点部位又都有特定的材料与工法,杜绝防水渗漏,要从材料、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发力。这就需要有系统的防水解决方案来解做好建筑防水的各个环节。
系统解决方案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的第一步,现在防水行业生产力过剩,这样低水平的重复生产,目前的产能已经是市场容量的6倍,行业亟须改变生产方式,调整结构。下一步行业的将会提高,鼓励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出现防水行业高水平的增长。
另外系统解决方案也是防水行业的集成创新,协会鼓励企业从基础产品、技术进行研发,一些技术过硬的企业可以通过集成开辟新的市场。
防水材料不是最终的产品,它的使用价值的体现是要靠材料+施工来实现的。所以施工的主体——防水工人的技能也是防水行业“十二五”的任务之一。目前施工工人的培训教育并不到位,工人的上岗证都是笔试答题得来的,很多工人在实际操作时,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造成防水质量不过关。朱冬青会长表示,下一步协会将加大对工人的职业技能教育,这不仅是“十二五”的重要任务,今后很长的时间都要将它最为长期任务。未来将成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编写新的、全面的教育大纲,工人必须通过技能考试才能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