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年LED照明行业热门关键词
2011年对LED行业来说可谓风起云涌,一波三折。从原材料、稀土价格等成本的上升到LED企业倒闭潮、进入门槛低、骗取补贴等带来的影响,LED行业正如外界媒体所描述的陷入尴尬,寒冬当道。于是各企业都在极力突围,或增大服务、或资源整合、或改革创新,以寻求新的生存之道。本次专题小编盘点了十大关键词,对2011年LED行业的动态做个总结。
关键词一:政策给力
经历了2010年国家刺激LED业发展政策频频出台的热闹劲后,直到2011年LED企业才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力挺LED,规划中对LED发展目标的表述为:2015年半导体照明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元,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入世界前三强。而且LED发光效率也有突破,在技术上已经可以满足通用照明领域的需求,今后,LED照明成长力道强劲。为此,《规划》将半导体照明列为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未来五年,将重点发展LED制造设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术,实现大型MOCVD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由此可见,政策给力成为2011年LED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本。
关键词二:巨头抢滩
都说人往高处走,LED市场在这一年也是风声水起。一大批嗅觉灵敏的跨国巨头纷纷转战大举抢滩LED市场,每年6月上演的广州照明展已成为全球照明行业第一大展会,包括日亚、丰田合成、科锐、飞利浦Lumileds、三星和欧司朗等所有国际LED巨头均悉数到展。业内人士指出,全球LED和照明市场的巨头均将研发和市场重心转向LED照明市场,全球前十大LED巨头中的8家已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就是为了牢牢控制LED照明产业的上游——LED芯片市场(光源市场),以改变照明大厂在中国传统照明市场份额难超1%的格局。
亿光电子大中华照明业务处副处长李建南指出,去年亿光电子营业收入达5.27亿美元,LED照明业务收入占比为7%;预计今年亿光电子的营业收入将上升至10亿美元,LED照明业务收入占比将上升至12%,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国照明市场。按照以上数字计算,亿光电子今年LED照明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将达225%。而松下照明也对外宣称,要在2015年实现5000家中国市场体验店,其中LED占销量6成。截至目前,仅制造LED芯片的公司,包括与海外芯片厂商合资的企业,就已经达到60多家,广泛分布在河北、北京、上海、杭州、温州、南昌、厦门、深圳、东莞、西安、武汉等地。
关键词三:专利壁垒
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LED产业,国际产业巨头正不动声色地申请大量专利,并设下一个个非常严密的专利网。面对这一“雷区”,国内多数LED企业显得底气不足。
11月7日,晶元光电主办的“不可不知的LED专利地雷暨前沿技术发展论坛”吸引了数百名业内人士到场,现场的火热氛围足以说明当前LED企业对于专利诉讼的担忧。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未来中国企业在LED下游应用技术的专利积累,外国厂商核心专利的产业化,甚至绕不开中国的底层技术,处于成长期的LED企业只有善用专利联盟与争取国际合作,才能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中获得一席之地。
虽然中国LED产业发展历史中,有相当多的LED专利纠纷,但是目前一些中国LED企业还在不知不觉地侵权,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不仅不了解专利的游戏规则,而且还缺乏LED专利人才。如果中国LED企业没有专利战争的观念,只能沦为外商的提款机。
面临专利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专利纠纷中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而束手无策。在中国市场上,如果中国LED企业了解专利纠纷的本质,积极应对,LED专利纷争最终受益者,花落谁家,或许尚待认定。两岸的LED业者,既是竞争,也是合作的模式,在LED专利布局上,或许可以从台湾工研院登高一呼筹组LED专利联盟一事获得借镜。
关键词四:争相上市
今年年初,国内LED企业雷曼光电才登陆创业板,近期又有大批LED企业陆续上市,中国LED企业借力新光源概念,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股改上市此起彼伏。5月,国内LED封装企业鸿利光电、显示屏企业奥拓电子分别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和中小板。6月22日,深圳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成功上市。7月12日,深圳瑞丰光电(300241)也成功上市。10月12日,联建光电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完成了登陆中国资本市场里程碑式的一越。11月25日,勤上光电终于在深交所挂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加的股份为4,683.5万股,发行价为24元。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LED企业来说,要独立运营上市,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木林森收购格林曼、迪博、威莱森、安格森、赛维视觉等公司的股权,并于7月27日成功过会,中小LED企业抱团上市几乎成为现实。于是,关于LED企业抱团上市的呼声由此一浪高过一浪。
尽管部分行业媒体和投资机构对此抱有很大希望,但笔者在走访多家中小LED企业后发现,中小LED企业抱团上市的设想要变成现实,依然困难重重。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账目不清,很难准确估值,重组后公司的利益分配极其微妙,很难平衡;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老板并不甘心再度出山打工,而一旦成功抱团上市,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就只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之一,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并不在他们手中,这是他们最难以接受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