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需要联合创新
国内:提高核心竞争力
记者:在全球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您认为现阶段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有哪些,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这些挑战?
吴玲: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研发支持力度不足、力量分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半导体照明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且分散,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机制体制创新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MOCVD等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第二,产业资源不集聚,产业格局急需整合。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不高,产业区域分布呈现分散化趋势,高端产品和领军人才缺乏等结构性问题突出。第三,发展环境亟待优化。政策没有形成合力,标准、检测及认证体系有待完善,商业推广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服务支撑体系尚未建立。
未来,我们要集中优势力量,建立体制机制创新下的国际化、开放式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半导体照明标准战略研究,进一步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建立'领跑者'制度规范市场体系;推进半导体照明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推进补贴政策出台与落实;扶优扶强,培育龙头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记者:正在筹建中的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怎样联合创新,会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吴玲: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是依托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构建,在全新的体制机制下,通过契约式手段、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结合以及产业界'自带干粮'联合参与的投入方式,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充分联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攻克产业共性技术和引领性技术,探索国家、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投入与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形成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的、国际化的非营利研究实体。
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方面将着眼解决产业眼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标准、规格、接口和光、电、热、机械、软件、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及产业发展将会遇到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技术问题,为企业可持续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供给;另一方面将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全球资源、强化全球合作,建成跨学科、跨行业的联合开放式研究平台,着力突破下一代白光核心关键技术,真正发挥其引擎的作用。
此外,国内企业专利数量不足是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上游核心专利缺乏是最大的风险,一旦遇到专利纠纷,企业很难应对国外大公司的诉讼,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将通过实施远近结合的专利战略:一方面,在国外专利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核心专利进行改进,提高技术效果,从而申请其外围专利;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进行前瞻部署,实施专利突围,通过制定专利规划指导技术研发方向,对有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技术路线有所侧重,占领该半导体照明专利的未来制高点;此外,探索专利池的运行模式和知识产权的共享机制,组建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专利池,共同投入、利益共享,突破专利壁垒,抵御专利风险。
记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各项标准也陆续出台,有人称今年是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标准年',而且有观点称现在标准太多、太乱了,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吴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现在是需要尽快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而不是标准多少的问题。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紧密相扣的完整系统,就如科技部万钢部长曾经说过的,如果一台汽车,把发动机做得再好,而某个零部件出了问题,那么这台汽车也不能很好地启动。联盟已牵头制定了10项产品性能的技术规范,其中,LED路灯测量方法被美国能源之星(Energy Star)引用,但由于下游产品的应用设计标准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这些规范目前的推广和执行力度还不够。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等产品成熟之后才制定标准,而是要考虑到标准的基础性与引导性。半导体照明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产品在不断的完善,产品更新周期也相应缩短,如果待产品成熟之后再出台标准,那么标准就永远落后于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而且现在大家习惯按传统的观念去理解LED就是灯泡,这样也易导致标准的出台跟不上产品发展的速度。所以针对目前技术尚不成熟,产业需求较急迫、产品性能要求较高的产品,制定出台具有指南意义的技术规范或推荐性的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可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行修改与完善。
第三,要加大检测技术、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的研究力度。及加强国家、区域和地方检测平台的衔接和互动,建立网络式的检测平台。同时,要加强在各级检测平台测试方法的比对,测试方法和标准的统一工作,如果检测标准方法不统一,产品检测结果不权威、不一致,产品质量认定就会受到影响。此外要参与甚至是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我相信,未来随着产业的发展标准制定的步伐会越来越快,产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记者:在今年5月召开的第五届上海国际新光源.新能源照明展览会暨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的领导就提出建立'领跑者'制度,您对'领跑者'制度是如何理解的?
吴玲:这将是一种非常好的措施,'领跑者'所使用的能效水平将是一个动态指标,它可能今年是'领跑者',过三五年会就变成一个市场的准入门槛,改为设立其他企业产品作为新的领跑者。通过建立'领跑者'的市场规范机制,按照当前产品最高能效水平(领跑者)制定动态的能效指标,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对扶优扶强,规范市场及补贴政策的落实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记者:半导体照明的企业现阶段应该如何把握产业发展趋势?
吴玲: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引擎。目前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路线的发展也到了一个转折点,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半导体照明产品制备所采用的技术、设备、材料已和五年前的完全不一样。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是前提,人才培养及创新环境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同时还须及时掌握产业信息、把握趋势、调整战略。除此之外,一个企业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不仅仅需要在技术、品牌和管理上下功夫,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企业能不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与竞争力的杠杆之一。
未来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在商业模式上进更多行创新,随着越来越多其它例如建材、半导体、信息领域、电子产品等行业企业进入到半导体照明领域,他们会给半导体照明产业带来更多新的思维与想法,这将促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商业模式的革新。现阶段,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模式,构建国际一流的半导体照明信息、设计、展示、体验及交易中心等。
记者: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企业也非常期盼补贴政策的出台,国家层面在政策上是否有新的部署?
吴玲:半导体照明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现阶段能否深度打开市场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企业已经感觉到发展中的寒流来袭,政府的补贴政策的及时出台就显得更为重要。联盟也正在积极推动各项补贴政策的出台,例如根据产品技术及市场成熟度,将性价比有一定优势的替代型产品,纳入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例如对节能潜力大、示范效果好的产品则通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进行补贴;将半导体照明示范项目纳入'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将半导体照明产品列入节能环保产品目录;LED光源和灯具出口退税享受卤素灯、节能灯同等待遇等。目前联盟正在协助有关部委制定一些相关的细则, 如果条件成熟,在11月8日召开的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上或许会发布相关的信息。
我相信在联合及创新的理念下,把握住未来3~5年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一方面利用半导体照明应用端的牵引作用,一方面突破半导体照明下一代核心技术,进一步优化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服务链,我国一定可以跻身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