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和建设 房屋质量向北京奥运村看齐

  “选择了援疆就是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和田就是选择了奉献。”在新疆和田市浙江中学支教的北京平谷马坊中学教师黄长江这样告诉记者。

  2010年6月,由教师、医生、党政干部229人组成的北京市第七批援疆干部开赴和田。一年多来,首都花园拔地而起,红枣加工基地投入运行,高标准设施大棚交付使用,现代化医院开工建设……161个项目开工,完成投资7.53亿元,占全年计划的37.7%。北京援和大夫被当地人称为“医圣华佗”;北京支教老师被学生当成“爸爸”;维族老乡经常对着北京援疆干部竖起大拇指:“北京,亚克西!”记者近日来到和田,探访了这些把和田当做第二故乡的北京人,感受到北京对口援和的深情厚谊。

  和田印象

  “即使戴着口罩,嘴里的沙子都硌牙”

  “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这是一首在和田地区流传很广的民谣。“风沙大的时候,10米以外看不着人。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是关着窗子,第二天醒来,嘴里、耳朵里也都是沙子。”在和田地区洛浦县二中支教的北京延庆县第八中学教师高鹏,形容起和田的气候更是精彩:“即使戴着口罩,嘴里的沙子都硌牙。”

  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所辖7县1市均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人口200万,其中维吾尔族占96.3%。自然条件的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的生活极为简朴,在和田,我们时常会在路上看到,当地老乡一手拿着烤馕,一手端着白水,这就是他们的一顿饭。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到震撼。如果不是亲临和田,真的想象不出,现实与理想有着如此大的差距,更不可能真正体会中央政府加大力度、加大投资、全国援疆的意义。

  买买托合地:

  “90平方米新家没花一分钱,又干净又暖和”

  “在和田,几乎所有的建设项目都是由北京的建筑集团完成”。指挥部党委书记、副指挥王成国介绍说。“我们的要求是首善标准、首都水平,要让和田的老百姓也能像北京市民一样,拥有高水准的生活。”

  在位于和田市区的“首都花园”小区,今年42岁的买买托合地拉着记者到他的新家参观。这是一套90平方米的三居室,房间格局与北京的住房一样南北通透,唯一不同的是按照维族的习惯,房间里全部铺上了红色黑花的手编地毯,客厅里摆放着电视机,厨房、卫生间用具一应俱全,他的小儿子正坐在地毯上吃手抓饭。

  “新家好得很!”“感谢北京人,感谢中央政府!”买买托合地操着带有维族口音的汉语说。买买托合地告诉记者,在和田地区,家家户户的房子以前都是用泥巴垒砌而成,俗称“笆子墙房”。他家以前就住在50多平方米的“笆子墙房”里。这种房很容易建。先栽好木柱,做出木框架,然后用草绳将一把一把的戈壁红柳扎成篱笆,固定在木框架上,最后在“笆子墙”内外抹上掺了麦秸的泥巴,又轻巧又结实,建一座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只用一个月左右。

  虽然好处不少,但在一年扬沙天气超过200天的和田,这种房子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稍稍刮点风,屋子里就是一层土,刚刚做好的手抓饭,放上两三分钟,就分不清究竟是一碗饭还是一碗土。而且“笆子墙房”里,又矮又黑,还没有暖气,一到冬天冷得受不了。

  今年6月,买买托合地一家5口搬进了北京援建的“首都花园”小区新房,没花一分钱。“现在好了,新家有暖气,还安了双层玻璃,又干净又暖和,冬天再也不用受冻了。”

  惠民

  “绝对没问题!和北京奥运村的房子差不多

  “首都花园”项目总工程师李少华告诉记者,小区是棚户区改造示范项目,也是北京市援助新疆和田的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投资3544万元,投资、规划、建设全由北京市城建集团承担。2010年7月奠基,600名从北京来的工人只用了154个有效工程日就建成了一期280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276套,今年7月1日,正式入住。

  说到房子质量,李少华自豪地扬了扬头:“绝对没问题!和北京奥运村的房子差不多。”这个曾参加过北京奥运工程、鸟巢建设的青年突击队长,自豪地说:“我们把棚改区工程当做奥运工程做,要让首都花园工程不但成为民生工程,还要成为满意工程、幸福工程。”

  据悉,在新一轮对口援疆中,北京市负责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的和田县、和田市、墨玉县、洛浦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民生、教育、医疗等是援助重点。北京市从援疆资金中拿出21亿元推进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和城市及农十四师棚户区改造。投资7200万元建设的农十四师四十七团棚户区改造项目,也已经开工;投资2.45亿元建设的和田市棚户区改造二期项目即将开工。北京市按照中央确定的最高援助标准,2011年至2015年共安排72.6亿元援疆资金,并额外安排1.5亿元启动试点项目,将惠民工程放在第一位,让和田各族人民及早受益。

  和田印象

  “百里葡萄长廊”气势不逊吐鲁番葡萄沟

  汽车刚一开进和田县巴格其镇恰勒瓦西村,记者就被“百里葡萄长廊”吸引住了,那气势完全不亚于新疆最著名的吐鲁番的葡萄沟。村长告诉我们,这是北京援建的首批试点,全村280户已经全部住进了新房。

  马合莫提:

  院子里停放的崭新轿车很是打眼

  走进占地370平方米的阿布杜拉·马合莫提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朝南一溜儿整齐漂亮、维族特有的长炕餐桌,挂着蚕丝帷幔,铺着羊毛地毯。整个院子被郁郁葱葱的葡萄架覆盖着,凉爽而舒适。朝东的核桃木色大门上,雕刻着维族特色图案,西边则是带卫生间、淋浴房的主人房。房顶和大梁都雕刻着维族的特有花饰,墙体则是砖石。房顶上华丽的吊灯与漂亮的房子相互映衬,特别是院子里停放的崭新的骐达轿车很是打眼。

  阿布杜拉说,房子是2010年7月份建好的,总共花了12万元,自己掏了10万元。从当年的8月到10月底,他家一共接待了2000人次的游客,纯收入15000元。

  “今年估计能收入近4万元。”他笑得很开心。

  富民

  织毯农家用上北京画家的设计

  这是北京援和的另一个项目:富民安居工程。按照援建计划,北京市对口援助和田地区安居富民工程共计6805户,开工率百分之百,入住率46%。5年之内和田地区一市三县农民全部住上安居房。

  所谓富民安居工程,是根据各村的特点,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房一方案”的做法,选取不同产业,在让农民住上新房的同时,为农民开辟致富之道。恰勒瓦西村位于和田市著名景点“百里葡萄长廊”沿线,因此这里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旅游示范村。

  “北京设计院专家为我家设计了这个农家院。”马合莫提笑着说。“以前根本想不到能通过农家乐来赚钱,现在知道了,感觉很新奇,现在来我家的客人大部分是省内外的汉族人,他们来这里尝维族美食,品比蜜还甜的葡萄、哈密瓜,欣赏维族歌舞,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体会我们维族与生俱来的热情。既赚了钱,又交了朋友,真是太快乐了。”

  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个村里除了农家院外,还有手工织毯、导游、运输等,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特色。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我们竟然看到了北京宋庄的画家们为织毯农家设计的图案。细一打听才知道,村里的手工编织地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北京援疆干部申键,原来是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副镇长,通过他的牵线搭桥,当地的地毯厂和宋庄的画家们建立了业务联系。现在,连村里的织毯农户也用上了宋庄画家的设计图案。古老的工艺配上现代元素的民族花色,村里的地毯卖得更好了。文并摄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