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巨头高调布局中国新材料市场
来源: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
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和新开张的上海世博展览馆,中国国际聚氨酯展、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亚太塑橡展和中国国际工程塑料展集中开展,4个新材料展再加上7万平方米的中国国际皮革展,集中于一地同步举办,这在国内会展史上尚属罕见。除了规模大、参展企业多、人气旺之外,“外向度高”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全球上百家知名化工公司踊跃参展,许多都以大型精装展位亮相,同时举行产品发布会和技术讲座。不少专业观众感慨“国外的展会搬到了国内”。跨国公司对中国新材料产业热情为何如此高涨?外企“抢摊”中国市场的战略是什么,对推进国内新材料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记者在展会上走访了多家跨国巨头。
战略:发力新兴成长型国家
新材料被称为新世纪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10年来,中国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2.5%,与信息、新能源共同构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三驾马车。今年年初,中国又将“新材料”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欧美国家经济面临困境下,跨国公司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国家,看好并专注于高速成长的新材料市场。
新上任不久的巴斯夫聚氨酯业务全球总裁怀恩分析说:“在城市化、流动性和生活标准不断提高的大趋势下,聚氨酯与其他材料相比,总体上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现在美国每人每年会使用约1千克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如果亚洲也达到这样的水平,其潜在市场将是如今的4倍多。巴斯夫聚氨酯正以最佳状态,不断稳步追求长期的盈利性增长。”
亚什兰高性能材料亚太区副总裁张保昌告诉记者,近几年,全球新材料需求的增长一半都在亚洲,特别是中国,众多应用领域对性能卓越的材料需求越来越大。亚什兰在华业务突飞猛进,中国业务占其全球总量的比例已从5年前的3%上升至2010年的8%,公司已定下今后5年的目标是25%。
PPG展台的一位产品经理表示,公司的策略就是发展新兴、成长型的地域和市场,将投入诸多资源帮助其成长。
投资:形成“以下促上”产业链
化工新材料大多为高分子材料,发展特点是“上游为下游,下游促上游”,通过最终产品在能源、交通、建筑、基础设施、体育用品和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大上游原料产能,推动产品升级。为此,一批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成功投资上游后,纷纷追加下游投资,再现“风景这边独好”的投资热。
拜耳材料科技通过10年的“滚动开发”,在上海建设了其海外最大的一体化基地。拜耳材料科技聚氨酯业务部主管胡佐谦介绍:“作为聚氨酯的领军企业,我们积极参与下游产品的开发应用,集中关注定制化生产和深加工,将在漕泾再建一个系统料工厂;我们不只是增强原材料供给,还要促进整个工业价值链各个阶段价值的形成。”
正因为看到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汽车市场、家电市场,以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对新材料的巨大需求,外资企业果断追加投资。帝斯曼今年2月宣布,其合资企业金陵帝斯曼树脂公司已投资5亿元,在南京建一座新的世界级复合材料高端树脂工厂,2012年投产。
今年7月,PPG完成了其山东淄博厂直接纱的扩产项目。亚什兰正在常州和天津两地建设树脂基地。迈图高新材料公司也在计划扩展其中国生产基地的产能。博禄在上海建造的年产量达5万吨的复合材料工厂已于2010年4月启用,最近计划在广州建第二座工厂。
研发:紧贴市场以客户为中心
上周,上海4个新材料展中,外资企业展出的领先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令观众眼花缭乱,凸显了其“创新创造价值”理念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些外企普遍在中国建立本土研发中心或试验室,以客户需求为目标开展研发活动。尽管公司间存在竞争,但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特色。一位外企研发总监对记者表示,中国政府已提出,在华注册的外企也属中国企业,通过与中资企业的共赢合作,有利于中国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目前中国风电正朝大型化发展,其叶片长度超过50米,需要力学性能与性价比更高的材料。陶氏化学在展会推出专为风轮叶片制造行业量身打造的环氧黏合剂系统,能帮助叶片制造商满足高强度和轻质量等要求,与现有产品相比,断裂韧性提高了30%,材料密度则下降了10%。PPG加强研发投入,在华实验室重点研发了大叶片需要的短切纤维、LFT纤维和底面合一的叶片涂料。
复合材料是新材料发展的重点方向,根据这一市场需求,跨国公司在展会上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西格里集团推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在压缩天然气(CNG)储罐、防火材料、热塑性塑料复合物,以及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赢创致力为复合材料行业提供轻量化的绿色材料,其中ROHACELL泡沫材料具有良好热成型和抗压缩蠕变性能,可缩短制造周期。巴斯夫展示创新的复合材料解决方案,其纸蜂窝技术令汽车车身轻巧坚固。拜耳材料科技开发了PUL聚氨酯复材拉挤窗框,相比传统材料具有更强的尺寸稳定性,更高的比强度和刚性,同时具备良好的隔热保温效能,成为最近在国际以及中国市场力推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