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假借PPP融资考问地方监管_新浪地产网

房地产假借PPP融资考问地方监管

提要:?在PPP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的同时,PPP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在不断显现。

来源:北京商报

  在PPP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的同时,PPP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在不断显现。8月1日,北京商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在进一步推进PPP规范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目前PPP发展不规范还存在三大难题,分别是房产项目伪装PPP融资、10%支出上限“虚化”、运营内容“淡化”。业界指出,实际上这三大问题都在拷问着地方对PPP项目把关的尺寸与松紧度,在推广与支持PPP的同时,财政部未来还需用更加严谨、专业的论证和更加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杜绝包装PPP事情的发生。

  具体来看,史耀斌指出,目前有一些地方政府将房地产等纯商业化项目拿来包装成PPP,借助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PPP的“绿色通道”,实现快速审批和融资,会绕过相关产业政策监管,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由于PPP项目拥有一定的扶持政策,所以融资相对更为方便快捷,有部分开发商就会将纯商业化的项目包装成承担了公共职能的PPP项目,例如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就是住宅,但在申报时,开发商将项目描述成体育场馆等公共运动类场所,同时在小范围内配建住宅,这样就能包装成具有公共职能的PPP项目,从而更快获得融资,但在实际建设时,开发商会将运动设施的规模相应减少,最终成为伪PPP项目。赖阳建议称,未来财政部还需要加强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监督机制,用更加严谨、专业的论证和更加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

  对于房地产项目伪装PPP项目一事,史耀斌也指出,未来在推广PPP项目的同时,财政部仍需对不属于公共服务的纯商业化项目,以及仅涉及建设、无运营内容的纯工程项目准确界定。

  而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史耀斌还表示,对于PPP项目支出责任不得超过预算支出10%的规定,一些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把关不严、执行不力,还有些地方政府能力不匹配,对当地财力和支出责任测算不准确,导致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流于形式,失去了“安全阀”功效,很可能加剧财政中长期支出压力。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更看重“上项目”的短期目标。两方“一拍即合”,导致部分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的倾向仍然严重。

  对此,未来财政部还会继续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10%“红线”的硬性约束,各地要建立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统计监测体系,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接近或超出10%红线的地区,要进行风险预警。

新浪地产
关键词:

PPP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PPP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