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破十:房价暴涨基本结束,利好实业
日前,央行公布了5月金融数据统计报告,M2增速几十年来首次跌至个位数9.6%。随后,各种解读恐慌而至。然而,这个数据却可以确定一个现实:从全国来看,房价暴涨基本结束,结合部分地区出现下跌和交易被冻结情况,对实体经济是好事。
笔者此前发表多篇文章,论证M2与房价关系,纵观去年银行贷款数据,可以发现大部分新增贷款都是房贷,那么银行贷款的派生存款多由房贷构成。一言以蔽之,房价上涨会拉动M2上涨,房价下跌到一定幅度也会拉动M2下跌。
不仅贷款构成,对房价的另一个考量是外汇。中国房价总市值大约在270万亿元人民币,5月底中国M2余额160.14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只有3万亿美元,大约合21万亿元人民币。
相较于国外的优质空气、永久产权以及低成本,投资者将房子卖掉转而换汇海外购房十分常见,这从此前被调侃的中国购房者蜂拥加拿大炒高房价,可见一斑。270万亿元总市值的房子,卖出十分之一,外汇就换空了。笔者曾分析,为保持国家安全稳定,决策层的价值排序首先在保汇,而保汇就得降房价。
从各地楼市调控措施看,也确实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今后5年,北京市将继续加大租赁住房供应,计划供地1300公顷,建设租赁住房50万套,并主要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安排。同时,将新建150万套住房,包含25万套自住型商品住房和20万套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
不过,由于新增贷款主要依赖于房贷,因此降房价就势必拉低M2,并造成商业银行被动缩表。因此,M2降速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由房贷着手的去杠杆初见成效。
再看更能反映实体经济侧面的狭义货币M1。该数据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保持20%速度持续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租金、税费、人工等成本高企,大量企业不再增加投资,减少不贷款、甚至归还到期贷款,把钱存入银行所形成的结果。不过,今年五月M1同比增长降至17%,表明有企业开始将自有存款用于生产经营。
根据央行社会融资总规模和增量统计来看,2017年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细分变化看,包括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99亿元;委托贷款减少278亿元等。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发现:随着委托贷款等其他融资渠道正规化后,其他渠道融资有所减少,并且企业外汇贷款控制从紧;然而,银行对实体贷款增加,说明企业贷款意愿增强。上述情况表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根据M2表征,银行将主要资金都投向了房地产,这成为了企业急迫需要上市融资的资金层面大局。在各方压力下,首次公开发行IPO成了企业融资的另一个压力口。
早在去年,中国M2已经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总和,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房价总市值是美国的一半,是整个日本的房地产市值。中国的M2快速增长主要由房价拉动,房价下跌必然会拉动M2放缓甚至下跌,这对实体经济是利大于弊。毕竟,中国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房地产和住房按揭贷款把有限信贷资源耗尽,对于实体经济来说等于抽走了血液。
总体而言,用央行有关负责人的观点描述M2或许更为恰当: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贺江兵(《金融的真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