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新型城市设计与科学管控体系_新浪地产网

徐刚:新型城市设计与科学管控体系

提要: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详细规划专场:“城市·设计·管控”于2017年6月6日上午9:00准时拉开帷幕。专场由清华同衡详细规划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伟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晓光主持。

  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详细规划专场:“城市·设计·管控”于2017年6月6日上午9:00准时拉开帷幕。专场由清华同衡详细规划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伟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晓光主持。围绕转型阶段城市设计如何转变思路、创新手段,应对管控需求,实现“一张蓝图”,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恽爽、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刚等四位专家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其后,四位分别来自规划管理和设计领域的一线专家围绕面向管控的精细化城市设计话题深度对话,对城市设计转型的可行路径展开热烈讨论

  以下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刚以新型城市设计与科学管控体系为题的演讲实录:

  徐刚:大家上午好!也是参与做北京副中心的城市设计和管控工作,结合这个工作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时间算是我个人对城市设计和管控的一些思考。由于一些实际的原因,这里面不会涉及到实质性的北京相关的图纸。

  今天的报告有三个部分,首先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对城市设计现在这个阶段的一些理解。第二是跟城市设计相关,我们怎么延伸到科学管控。第三是关于科学管控的一些要点和理解。

  首先,我想跟大家谈谈城市设计怎么从引入、推广到反思、变革。其实城市设计在中国时间并不长,最早可能是周干峙先生在1980年提出的要发展综合性的城市设计,我想这是我们现代的城市设计进入中国的起始点。从80年代到现在,也就经历了30多个年头,我大致把它分成了四个十年。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很难具体界定的,但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其实是跟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大潮起起落落是密切相关的。第一个十年随着我们土地管理法的颁布,以及宪法修正案颁布以后推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制,这是我认为城市设计在中国开了一个风气之先。第二个十年到了90年代之后,我们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颁布了,明确城市设计作为一个城市规划的内容和重要的技术方法,以及党的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同时我们也有前一段的实践,比如说上海的陆家嘴、深圳的福田区。比较重要的点是分税制,分税制的改革导致了地区政府走向了土地财政。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在中国是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快速的轨道,我总结了四个字叫“风云际会”。进入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中国最大的面向全球的标志就是进入了WTO,境外的设计机构涌入了中国,同时我们城市设计学会也正式成立,在这个时间段我们有北京的奥林匹克中心区、上海的世博园等等这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方案,这个阶段我认为是赶上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非常快速的十年,这十年城市设计可以用“风生水起”来概括。进入了2010年以后,随着整个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传导进入中国,以及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推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对城市化路径的再明确,这个阶段我想是面临着很多变革的内生因素,我用“风起云涌”来形容这个阶段。

  其实我们讲新型城市设计必然要想它相对的是什么?可能是传统的城市设计。但是这个“传统”也并不是那么久远,就在我们身边,从80年代到现在也就是30多年,而且这个实践我们一直在做,但是我们发现它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再思考的。我总结了九点。

  第一个是长期以来我们是重规划、轻设计的,我们的法定规划包揽一切。

  第二个是我们对于编制过于重视,但是对于实施是相对比较轻视的,结果导致很多的城市设计是图上画画、墙上挂挂,仅此而已。

  第三个是我们非常注重实践工作,但是对于实证和反思是严重不足的,结果就是导致我们的规划学科和实践的水平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低位徘徊。

  第四个问题就是重视表达,轻视研究。领导都还看效果图,这个时候的城市设计就叫效果图城市设计。

  还有比如说我们的城市对于开发过于重视,而对于建成区的更新,对于相应一些东西的保护是做得比较弱的,结果导致的就是我们的城市看不见山水了,我们的人忘记了乡愁。

  第六个就是我们的城市设计对于模仿过于重视,而对于原创的东西过于轻视,拿来主义,抄设计、抄概念,这些事情做的太常见了,结果导致了我们的千城一面、口号城市。

  第七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设计师对于自我的关注太重,而对于相关其他的规划、其他专业的协调和学习太少了。会导致一部分的创作走向艺术化,变成了设计师个人理念的表达。

  第八个问题是我们的设计很重,但是工程方面很弱,这是我们很多做空间设计规划工作人的小小毛病,但是这个毛病会导致什么?我们的城市对于后面坚实的工程支撑的东西研究的非常缺少,我们的城市病频频发生恐怕和这个是密切相关的。

  第九是我们很多的设计工作是需要唯上的,领导说了什么我们必须遵照执行,这个执行是做的很好的,但是质疑是做的很不够的,官员往往成了我们总的设计师。这个是传统的城市设计,也就是我们正在身边发生的城市设计多多少少有的一些小毛病。

  我想提出来如果说在这些问题基础之上我们要想提出一个新的城市设计,大概会从哪些方面予以表达呢?我总结了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城市设计的价值导向。第二个方面是执行的理念。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它的专业构成。最后一个方面是城市设计发生的社会语境。我为什么今天在管控背景下要花这么多时间来谈城市设计?因为我想如果我们要建设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但是如果我们对于怎么做城市设计还没有想清楚的话,这个管控体系并没有任何价值。一个传统的城市设计管控体系我们执行了这么多年,如果我们只是在工具或者是在一些技术上的创新,我想只是把我们传统城市设计管的更到位、更具体,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首先谈一下城市设计的价值导向。我想传统的城市设计很多是基于精英意志的,是一个增长主义、效率优先,而且是从形式美学出发的工作的思路。(见图)这张图是网上的,大家都看得非常熟悉了,很多时候城市设计就是这么表达出来的。我们现在可以反思一下它其实就是在一个城市新区扩张的阶段,这个时候可能更侧重的是这个城市土地怎么最有效的利用,怎么从中获得我们的收益,以及我们的形式上非常强烈的构图,直接把我们的城市设计出来。我想一个新型的城市设计不应该再延续这种高度,它追求的应该是以人为本、扎扎实实的从宜居、乐业、公平、空间美学、文化传承,包括城市的活动和生态等等这些价值观出发,我想它出来的城市设计的蓝图恐怕是大不相同的。

  (见图)我从网上找了一些漫画来诠释我们传统的城市设计给人带来的一些困惑。这些可以看出来在一个机动车交通逐步的侵蚀城市空间的时候,人类是非常渺小的。而在一个机动车向生产线一样,我们城市的快速交通体系遍布全市各个街道的时候,我们人在这个城市空间里是非常茫然的。而我们的城市隔断了山水,我们的人只能在高墙之下感受我们的乡愁。而在系统化的交通工具主宰一切的时候,人类是非常渺茫的,在这个城市里人永远是一个寄居者,我们永远是背着行囊在城市里面漫无目的的行走。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传统的城市设计也有很多的反思,比如说杨·盖尔在悉尼的中心区就是针对城市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及城市的一些做人的特质总结出12个基点,这12个基点都是从人的视角出发的。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九个目标,这九个目标可以从交融的生态本体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交通和引人入胜的公共领域这些角度来谈,所谈的这些还是从人的视角来出发的。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谈新型城市设计最重要的执行理念。传统的城市设计大家都知道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的工作语言。而且是一个管制的工具,我们所有的导向是以开发为主导的。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依靠我们规划设计师的个人经验。我想一个新型的城市设计不应该再走这样的道路,应该是一个上下统筹的过程,而且我们要关注人文,要关注人在城市中的体验,要面对城市以外更光大的区域,而且我们对于经验主导这件事情要重新的反思。

  我想在运城传统的城市设计的领域之外做了一点小小的探索。我们可以把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相对比较亲人的语言向公众表达。里面没有说教,而且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让公众对于我们的城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入。所以说这种要求倒逼着我们城市设计的编制也会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说在同样的运城总体城市设计里面,我们可以面对实施的主体,面对管理的主体以及面对公众,我们说更多的成果在这个时候设计师可能要做一点,但是城市所有相关的人对城市设计的理解会更深一点。相应来说我们的经验主义恐怕至少要以我们工具的理性要予以支撑。在重庆的科技城当中我们把一些可以计算的,理性的东西引入到我们生态板块的模拟、能源板块的模拟。

  第三点我想谈谈新型城市设计在专业构成上有哪些变化?如果我们长期以来做城市设计就是规划师、城市设计师或者是建筑师的工作的话,我想新型城市设计应该不止于此。

  (见图)左下角的图是我们传统的规划师或者城市设计师的方案反馈出来的城市设计的蓝图,这张蓝图如果我们把更多的专业研究加入以后,我们发现他的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个不仅仅是把一些配套的专业加进来做加法,实际上是在不同专业的整合当中,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化学反应。相应来说这些化学反应不是凭空得来的,我们实际上在这里有八个专业团队的协同工作,从城市相关的12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得出来的。

  第四点我想谈一下新型城市设计相关的社会语境。如果说我们传统的城市设计是更多的基于资本主导的空间生产的话,我想新型的城市设计应该是一个人民城市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一个城市共同体,让大家一起共同主导的城市空间生产。

  在一个资本主导的空间生产语境当中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理解城市设计为什么在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在美国学术界正式诞生,在六十年代进入实践领域,因为它关注的一方面是人类共同的城市空间的问题,同时它也关注在一个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语境下我们面临的一些困境。包括一些城市核心问题,比如说城市中心衰败,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资本独立型的恶果,相应的空间管控体系也是为了约束和引导城市的资本空间化的过程。

  在中国我们的城市设计也是有相应的社会语境。大家都知道80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真正引入了城市设计这个概念,适逢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及分税制带来的普遍的土地财政,而且竞价式的土地出让制度。房地产牵连着我们国民经济相关的金融、基建、制造、能源、运输等等多个产业,这个时候我们的GDP严重依赖着土地的出让,所以说可以带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高速土地城镇化。在这个背景之下这就是中国城市设计诞生的社会语境,这个社会语境是伴随着中国最为显著的资本逐步走向城市空间建构舞台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我想“城市设计”这四个字的本源应该不止于此,所以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们的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央提出的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的城市应该追求空间正义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应该是尊重我们的多元主体的诉求,应该尊重我们的文化传承、代际公平。所以从这些语境出发,我们的城市设计应该是一个由城市共同体共同主导的空间生产方式。

  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我们在实践当中也是有一些探索。比如说我们在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设计当中,我们就提出在一个城市中心当中我们要建立一个多方协作的平台,这里包括了项目运行方、公众代表、项目实施者、业主、政府主管部门、设计规划师,至少有这六个角色共同介入,我们的城市设计方案才有可能实实在在推行下去,这是一个生与死的命题。相应的我们在一些实践当中也提出来基于人的关注、基于民生的关注要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第二个方面我们想谈一谈在新型城市设计理念之下的我们的科学管控体系应该怎么做。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第一个是城市设计的关键意图是什么?第二是和法定规划的关系?第三是和后续创作的关系我们怎么样有序引导?第四和我们的评价体系是什么关系?

  我想城市设计从传递关键意图角度出发,城市设计首先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且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它所有的东西都是定制化的。当然它应该是有敏感预判未来需求的前瞻性,由此带来城市设计本身的丰富性和探索性。

  第二点是城市设计不等于设计城市,城市设计的空间意图必须转化成空间语汇来有效的影响城市,尹老师说过不以实施为目的的城市设计就是耍流氓,我想再说一句,如果说脱离了管控体系,那所有的城市设计也是耍流氓。

  第三点我想谈谈空间管控的语言,实际上是我们城市空间生产的基因。这种语言本身应该是清晰、稳定、可以通用、可以衡量的,而且是可以转意的,这是空间管控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这个基础上,比如说我们在运城就探索过,对于城市特色的核心控制原则我们是可以把它跟城市相关的盐运文化、山水文化、石文化以及城市本身历史厚重的传承文化,可以总结成运城的十条。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谈城市设计和法定规划怎么样分工合作。根据我们刚刚颁布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我们的总体城市设计是要和城市总规一起报批的,而详细城市设计只能是局部纳入到城市控规。基于这种,我们在实践当中也可以这么做,而这个技术思路也是非常成熟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本身的法定规划体系有些指标是可以再次思考的。比如说提出的建筑退线、建筑高度,这本身就是城市设计应该研究的内容,而建筑密度、绿地率更是如此,而且我们这些指标的数值大家都知道是怎么给出来的,当然包括容积率和配建车位等等这些我们也进行了研究的。所以说我们在一个新的管控体系之下也提出一个新的设想,就是把传统的基本管控,就是所谓法定管控的指标是进一步的让它回归到本源,在城市设计应有的场合去进行应有的研究,比如说对于绿地率的研究,对于机动车管控的研究,基于配建高度、密度等等这些研究,实际上我们是可以把它放在应该有的位置予以重新思考。所以它会带来的编制、审批和管理体系的变革。

  当然我们的管控体系还是要规范和激励后续的创作,如果说我们的城市设计是冰山下面十分之九的部分,我们的管控体系只是上面十分之一的部分。但是这个十分之一的过程是要浓缩、凝聚着我们城市设计一些重要思路的。比如说在一个比较具体地段的管控当中,我们可以把管控语言做到一组建筑的相关单位,而这个单位是可以做到非常之细。而这个细了之后并没有影响后续的建筑创作,我们可以创造出来在一个历史街区里面具有传统精神的现代作品。

  当然应该是和我们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予以衔接的,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从编制到管控到管理的基本思路。但是我们的问题并没有结束,因为这个实际上还是我们传统的精英思维,我们还应该补充一个评价和反馈体系。这个评价和反馈体系才能让我们的城市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

  这种KDI的目标管理,我们在一些其他的实践当中也有探索。(见图)大家看右边的三级指标体系就是我们传统的空间管控语言,这些空间管控语言我们是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转化纳入到整个城市的KDI的目标管理。

  最后我想谈谈科学管控体系的八个要点。它应该是价值导向多元化的,而且在系统组织上应该是非常精细的,在管控范围上应该是更宽泛的领域,在管控领域方面应该是高度复合的,指标设计应该是科学的,管控语言应该是标准的,管控手段应该是信息化的,而且他的事权应该是和我们的权属管理是相关的。

  在这个研究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他城市也有一些宝贵的探索。我们在运城提出来一个比较精细化的系统组织,可以在城市建立一个分区分级的管控体系,实际上我们在副中心的管控体系当中也是可以一脉相承予以研究的。

  所以说我们最后想提出精细化的空间管控体系。首先是基于一个基本管控,而这个基本管控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法定管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的管控单独拿出来做。我们认为接近于现在的城市设计的管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把街道空间和开放空间的管控纳入进来。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建筑的高度,城市的高度、密度,以及城市的色彩进行专题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框架之上搭建出一些其他的跟城市目标相关的指标。整个所有的这些指标体系构成了我们城市的复合性的空间管控语言。

  最后我们可以设想的更远一点,是可以跟我们城市的CIM全新系统挂接的。谢谢大家,因为这个只是我们工作当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正,谢谢。

新浪地产
关键词:规划设计  

规划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规划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