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法”的中国化
提起“建筑构法”一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构造方法的意思。其实,这个词正如“部品”一词,并不仅仅指的是建筑装饰材料,更重要的是统筹内装体系化的一整套理论。建筑构法便是指导构法实践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5月10日,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联合主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协办的“建筑构法与中日建筑工业化论坛暨《三维图解建筑构法》中文版首发式”上,中国的建筑界尝试将日本的“建筑构法”概念导入国内。
《三维图解建筑构法》一书在日本被称为建筑构法理论的经典著作,现任日本建筑学会副会长的松村秀一编著。“我喜欢松村先生的注释,构法不是结构、构造方式,而是包括内装体系化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建筑系统。”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在论坛上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建筑工业化大发展的历史性关键时期,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系统和方法指导目前的实践,建筑构法理论和方法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漂洋过海
建筑构法理论来到中国
刘东卫介绍说,建筑构法是建筑学科关于建筑物总体构成的理论方法,也是建筑物建造方式最为基础性的理论和方法。
据了解,现在使用的建筑构法的“构法”这个词可以说是由原日本建筑学会会长内田祥哉先生创造出来的,并且在日本得到了普及和认可。自上个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建筑学科和建筑产业化、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发展,日本逐步实现了建筑领域在技术以及教育、从建筑构造到建筑构法的升级和转型发展。
《三维图解建筑构法》中文版译者吴东航认为,日本的建筑工业化以及高品质、高耐久建筑的实现,很大程度归功于对建筑物和建筑技术基本原理进行的建筑构法的研究和总结,以及对此进行的坚实的基础教育。
在本次论坛上,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清家刚表示,建筑构法与建筑设计、施工和生产技术密不可分,《三维图解建筑构法》一书介绍的内容大多为日本正在采用的构法,但还特意保留了个别已经被淘汰了的构法。比如日本钢结构中,已经基本不使用无梁结构构法了,但仍然在本书中有展现,因为这是日本建筑构法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通过编辑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一本好的教科书并不只是把所有好的、先进的技术罗列在一起,而是一定要让大家既要了解最新技术,又能够了解新技术的由来以及它的传统。”清家刚认为。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了解,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筑系计划将建筑构法的相关概论应用于教学。
积极建构
为装配式建筑注入新理念
理论的应用离不开对实践的指导。现在传统的建筑学存在于一个更新或者说转型的时代,装配式建筑、住宅产业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构法对其意义不言而喻。
吴东航认为,建筑构法是日本普遍开讲的建筑专业的技术课程,通过全面真实的角度讲解建筑的构成和构造原理。与建成以后的功能和安全问题的设计和结构的课程相比,建筑构法更注重建筑物的建造方法和过程。
而装配式建筑实际上便包含了建筑的建造方法,建造方法往往又会作用于过程之中。无疑,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装配式建筑,是建筑构法的受益者。在日本,大量住宅供给的需要,促进了日本预制装配建筑的发展,也催生了大量的部品生产厂商,可以说是培养了一个产业。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从提供大量的标准化住宅开始转变成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住宅。在住宅大量供给时代之后,日本也开始寻找下一个住宅发展方向,比如长寿命住宅——SI住宅。不过,清家刚也表示,日本的长寿命住宅确切说是从1982年提出,到现在也仅35年,所以日本也是在尝试摸索过程中。
清华大学副教授邵磊是《三维图解建筑构法》一书的校对,他也在问日本的专家教授,“当年日本东京大学在住宅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候究竟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做了什么样的贡献。中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同样能够做一些什么事情”;再比如说,日本的住宅工业化究竟多大程度上能在中国复制,我们中国怎么走自己的住宅工业化的道路。
燕山大学教授孙志坚也认为,导入建筑构法这一概念,我们也要结合国内现阶段建筑目标和要求。比如针对建筑,上个世纪80年代可能注重生产,更多强调从怎么提高现场的生产效率去研究;90年代就更关注住户多样性的要求;现阶段,我们在关注住宅长期耐用化的同时,也要关注使用过程中部品更换与维护,保证住宅品质升级。
如同古语所言:“慕人者众,羡己者寡。”中国的装配式建筑、住宅产业化尚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技术体系等方面发展还不成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住宅工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