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丹星:医养结合与老年长期照护的中国探索之路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乌丹星:医养结合与老年长期照护的中国探索之路

提要:2017年4月21日,伴随着欧美同学会合唱团优美的歌声,第九届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在主论坛上,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乌丹星进行了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是发言实录。

  2017年4月21日,伴随着欧美同学会合唱团优美的歌声,第九届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

  本届养老产业高端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院管理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清华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共同协办,清城同衡大健康科技研究院承办,汇聚了来自政、学、研、产的各界领导和专家60余位,百余名媒体记者,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以及美、英、日、新加坡等国家的两千余位嘉宾,共同探讨养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产业政策、金融对养老的助力与变革,以及养老服务产业如何通过与健康、养生、旅游、文化、健身等产业融合得到良性发展。在主论坛上,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乌丹星进行了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是发言实录。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
主讲:医养结合与老年长期照护的中国探索之路

以下为现场实录:

  乌丹星:刚才的数据非常有意思,既然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76%-77%是医疗问题,我今天就回归我自己的本行,我是学医出身的,所以我今年的选题就选了医养结合与老年长期照护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这么受关注,跟中国老人的特点有关系,或者说亚洲的长者特别怕死,不是一般的怕死。我们家住在4楼,它写着3A,不能有“4”这个字,对生死观、死亡教育,这是中国的空白点。过去没有,未来能不能有?不知道。这个问题跟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有直接关系。

  首先,我作为医学院毕业的学生,这么多年对医学的理解,希望可以把医学的脉络跟今天要谈的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进行梳理。

  二十一世纪的医学面临非常大的挑战,第一个就是老百姓对医学的不信任,为什么检查、为什么开这么多的药,他不信任,也避免不了一定要去。作为医学工作者、研究者和医生,我们的思考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怎么样让老百姓满意?这是巨大的社会问题,不是医和养的问题。

  在我上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对人类死亡的原因有这样的归纳:人无疾而终是非常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人都是得病而死的。所以,我们对疾病这件事,对细菌、病毒有非常强的抗议,有非常强的排斥感。事实上,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最开始人类确实是由于传染病而导致大片死亡。自从发现了青霉素、抗生素之后,这样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1969年,在小儿麻痹疫苗产生之后,美国的卫生署长说这个时候可以把传染病的书合上了。但是,不到半个世纪,爱滋病、疯牛病、非典、禽流感疯狂的肆虐,人类对它束手无策。现在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并没有感染性、传染性的疾病,而是癌症、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

  这个人类历史发展脉络告诉我们,把看病吃药、杀死细菌病毒作为医学的核心内容,产生了非常大的问题,或者说进入了永远无法解开的陷阱。因为任何一个微生物、病原体在我们身上寄存,本身它并不对人类产生任何危害。它从一个正常的微生物转为致病微生物的过程是有条件的,是由于环境和很多因素所造成的。这个因素跟我们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当它跟我们共生的时候,吃一点我们消化剩下的残渣来生存,跟我们形成共同体,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杀死、杀死、杀死。它为了抗争人类对它的种族灭绝式的杀,它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所以它在人体,包括在自然环境当中,和人类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这个战斗当中,我们的手段方法就是药。我在2001年刚刚回国的时候就在生物制药的企业做了五年。在药物研发当中面临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出一代,它就变异。然后我们生产二代,然后继续生产三代。作为医药的研发,我们研发一个新药,耗费12年的时间、10亿美金,一个变异可以在12秒发生。所以,终有一天,人类将无药可用。

  作为人类,我们的医学发展出路到底在哪里?一个方面,我们是加大研发,加大高端设备,加大新药的研发,继续抗争。另一条选择,我们跟自己身体内以及环境内的微生物和谐共处,好说好商量,你不要让我致病,我也不杀死你。这是人类必须面临的选择。

  就这两者来讲,跟体内以及周遭的微生物和谐,这是一个健康管理。而力求通过杀死病毒,这是疾病管理。所以,我们现在做的是疾病管理,不是真正的健康管理。

  疾病管理的目标是病。通过什么找病?体检,哪个符号上了下了,就认为有病。有病就吃药,中国的药吃不了就找进口药,最后什么药都不好使,烧香拜佛。

  这个时候,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不得病、得病以后怎么样治,我们对自身没有任何深刻的了解。而健康管理针对的不是疾病,而是衰老。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发展,生理、心理、病理方面的衰老,吃药以后,人体和病原体之间的战斗,这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怎么样延长中年期,缩短衰老期。也就是,最后不行的时候,直线下来,结束生命是最简单、最好、最科学、最完美的。这是我们人类需要追求的目标。

  现在的疾病管理,全民体检,一个方法,自己不懂,医生说什么是什么,盲目跟风,而真正的健康管理一定是研究个性化的问题,自己器官到底能用多少年。人类生命设计了120年,我们用70多年,未来可能有80年、90年,剩下那些年哪儿去了?是因为器官功能维护出现了问题,跟汽车的保养是一个道理,造得狠就早报废。这是真正健康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传统的观念必须改变,全面提高健康素养是中华民族面临的问题。美国是用100块钱养生,50块钱买保险,10块钱看病,1块钱抢救。中国是1块钱养生,10块钱吃药,50块钱看病,100块钱抢救。在生命最后的18个月,把一生所有的积蓄全部花掉。

  美国上世纪中叶,由于经济高度发达,美国的慢病高发,大量的医疗设备研发、新药层出不穷,也是这样一些制药公司来游说政府进行高端研发,最后的结果是老百姓看不起病、买不起药,跟今天的中国是一样的。后来是因为保险机构,为了保险客户减少理赔,请专业医生为客户做健康管理、做咨询,慢慢的开创了健康管理的先河。美国政府发现是很好用的,从保险机构的客户健康管理模式进入全民健康管理模式。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取得巨大的成功,全美有超过1000多家健康管理公司,美国3亿多人,一半多是在健康管理机构当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

  美国经验告诉我们90%的企业个人通过健康管理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相反就是医疗费用上升90%,所以健康管理的一九原则就是这样出来的。

  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和美国上世纪中叶一样。由于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我们的富贵病,很多问题都出来了。中国的解决办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是一个全球滥用抗生素最高的国家,每个人每年感冒一两次,每次花100块钱,感冒经济每年是3000亿。

  中国的医患关系,大家非常清楚,是面临巨大挑战的。中国的出路必将走的是保健革命。什么是保健革命?医院之外一定有第三方的管理机构和公司,医生之外一定有综合性的管理专业人才,护士之外有各种养护、照护、营养,药物之外有各种食疗等等,一定是走保健革命之路。

  回顾医学模式的转变,从十九世纪的传染病,到二十世纪的疾病医学,到二十一世纪的全人医学。在全人医学的时代,我们做的是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体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由此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产业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非常重要的,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将会占有一席之地的重大的产业。总理说到2020年的健康产业要达到8万亿,现在是5万多亿。

  健康产业到底包括什么?传统的健康养生“老三样”,医院医疗、药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大健康产业又增加了“新三样”,旅游养生、健康管理和康复护理。大健康产业的维度从狭窄扩大到更广、更深的范围。它的产业链关系,前端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中端急性医疗、治病,后端是养生、美容、康复管理、健身等等。

  大健康产业,可以归纳十种发展模式:

  第一、健康城。国外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迪拜、日本的神木、美国波士顿。所谓的健康城的概念是一个健康集群。从这样一个数据看一下波士顿的健康城有医院635家,诊所和医疗中心1141家。每一年有三四百万人参观,有这么多医护人员和学生,为波士顿的医疗健康产业贡献超过70%。

  中国未来也有很多波澜壮阔的“健康城”。但我们看到的只有“城”,没有“健康”。健康城最核心的业态是研发机构、医疗机构和全方位的辅助配套。所以,不要轻易冠健康城这个名。因为你只有城,没有健康。

  第二个模式是传统药业延生,像养老、养生、营养品等。

  第三个模式是旅游+。

  第四个模式是商业地产合作模式,嫁接养生养老。现在的特色小镇,包括绿城的,一定要有一块养老,这也是商业地产当中要配的。

  第五个是政府合作。

  第六个是电子商务。

  第七个是医养结合。

  第八个是社区综合服务模式。过去这些服务都在医院,现在只把高端技术留在医院,现在全部分出来。牙医出来了,分娩出来了,将来检查出来了,化验出来了,X光出来了。未来这些小的,在社区层面是可以落的,而不都是在大医院。社区健康综合服务模式应该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现在的药店已经不是传统的药店,药妆店里30%-40%都是在卖日用品,很敞亮,有喝咖啡的地方,有闲聊的地方。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

  第九个,健康服务组织模式,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通过会员制,我的健康归你管,我没生病的时候进行健康管理,我生病的时候你安排去医院,我病后你安排我去康复护理,一直到社区和回家,有问题再返回来。支付健康组织和保险公司转结,我并不管任何事情。这是中国未来健康管理的重要模式。健康管理不是单纯的体检,体检仅仅是它其中非常小的一个范围。

  第十个,医疗不动产。医生要出来,化验要出来了,体检要出来了,它需要特殊的建筑。这个建筑不是普通商业地产能解决的。我们刚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的百丽宫有上百家的医疗诊所,那是未来的医疗不动产的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投资价值,它跟一般的商业地产是不一样的,价值非常高。美国这么多医疗不动产的投资信托公司,前五名占整个市值的68%,说明高度垄断、高度集中。这一类投的主要是五个方面,医院、养老地产、专业护理院、医疗办公楼和生命科学园区。

  医养结合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大健康下的医养结合,首先我们现在的医养结合可以看到的七种模式:

  医院办养老院,纯粹的医养结合,医在前面。

  养老院对接医院,提的是养医结合,养老为主,医疗为辅。

  康养结合,康复医院加养老院。

  护养结合,护理机构加养老。

  终养结合,临终关怀,安宁舒缓院。

  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的养老和医疗。

  医、养、康、护、疗、健、终一体化,从摇篮到天堂,在社区一站式的解决。

  我们对医养结合的理解是建养老院和医院。事实上医养结合的医和医院的医、养、康、护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

  医养结合的医,对养老来讲,它是灭火器,紧急救治的问题,医院是常态化,天天就是看病。

  从作用,医只是我生活方式的辅助。在医院住院是完全的生活方式。从角色,我是主动可选择的,我在这儿可以,那儿也可以,进了医院是没药可以选择。从时间,医始终伴随着我,你是灭火器,不能没有,跟消防一样,而在医院里真正的医是短时、短期的,没有人把它当做家。

  两个对护的理解不同。医院的护理目标是疾病彻底治愈,老年照护的目标是争取生活自理。医院护理是以病人好转出院为目标,老年照护是以生活独立、剩余功能还剩多少、维持多长时间为目标。

  医养结合的康指的是退行性病变的训练、认知的训练、生活能力加强的训练、生活型康复。而医院的康是术后疾病医疗导向的康复训练。

  最后,医养结合的养和医院的养。医养结合的养是安度晚年,躺着不走了,在养老院待下去,一直到终老。医院的养是养病,心里焦虑,赶紧回家。它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是生活方式,一个是短暂不得已的选择。

  医养结合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体制机制、整合照护系统和支付系统的问题。

  体制和机制,长期护理属于医学范畴,卫计委。长期照料属于社会学范畴,民政。我们提的是长期照护。照和护是两个字,照是照料,护是专业护理,是融合于两家为一体的,我们并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它的融合就非常困难。

  国际上常用的解决办法就是成立国家卫生福利部。卫生福利部当中的卫生不是医疗,是跟照护相关的卫生方面的服务,它不是医疗。所以,通过卫生福利部,或者成立国家长照中心来解决,它必须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不能硬让它们两个融合,它们两个没法融合。当4000万、8000万,最后1个亿的群体成立的时候,这个照护职能一定要独立出来,各方配合。

  如果是这样的构思,一个部门、一套人马、一套规则、一致行动、协商各方、全面推进,才有可能解决。

  整合照护的问题,重在整合。现在医疗、护理、康复、照护什么都有,但是我们没有整合。什么是整合?服务人员整合、场所的整合、传递的整合、标准的整合、评价体系的整合,没有整合就变成两张皮、三张皮,人社一张皮,卫计一张皮,民政一张皮,没有办法整合到一起,对被照护者来讲就是非常大的困难。

  现在的老百姓出了院就直接回家,中间缺这么多的桥梁机构,缺少专业护理院、专业的照护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等。当一个人从医院往家里走的时候,随着他的场所移动、服务人员在转换、内容在转换、方式在转换,由医院转为社区家庭、由治疗转为生活照护、由被动转为主动,我们强调的是服务的连续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老年长期照护的基本特征,非医性、阶段性、持续性。非医生性是指没有治疗价值的退行性疾病转为长照者。如果有,他就是病人。如果没有,就不应该占医院的床位。阶段性,住了院、出了院,他还可以回来。它的持续性,始终对这个过程有监管。它的定位应该指的是失能、半失能、失智,介于医院护理和家庭照护之间的综合照护服务。它的特征就是长期性、专业性、完整性、持续性、发展性,它需要所有资源的整合。

  总结所有这些,可以看到,医养结合就是针对60岁以上所有老人。长照针对的是刚需、失能老人。医养结合强调的是医院、养老院。长照强调的是各个维度的社会支撑和社会服务。医养结合的工作模式是医生、护士、护理员,长照的模式是团队合作和个案管理。医养结合的工作重心是健康管理急性救治、绿色通道,长期照护的工作重心是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和剩余功能维护。医养结合的支付主体是医保加个人支付,长期照护的支付主体是长照险加个人支付。在本质上有很多区别。

  第三部分,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国长照的问题。首先回归这个概念。世卫组织对老年长期照护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无论是Long Term Care,还是Age Care,整合到一起,这是一个标准的世卫的概念。在国际上,找不出任何一个英文词对接“医养结合”。

  世卫组织说长照是由正式照料者和非正式照料者对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对帮助和服务提出了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原则:是他喜欢的,有较高生活质量的,让他能够独立自主的,能够满足他个人需求的,能够达到人格尊严的。

  我们各位想一下养老机构的服务,从这五项来讲还有多大的差距?我们是都弄好了,你来用吧,至于适不适合你的东西,我不知道,反正自理的、半自理的、完全失能、失智的、临终关怀的,都准备好了,你需要哪儿就放在哪儿。但事实上,对客户的多维度的评价和需求分析不是这样做的。

  什么是长照?相对长的,一定是短。老年失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日常活动、移动能力和家务。这个长度多少,全世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的来讲,90天以上的,这是美国的标准。还有超过6个月就是Long Term Care,短期的都不属于。

  长照的目标:病后生理功能维护、维持现有功能稳定、减少痛苦增加舒适度、减少恐惧增加安全感、有尊严的独立生活。

  长照的四位一体:生活照护、康复护理、心理照护和临终关怀。

  长照最核心的问题是服务链的构建,由点到面、到线、到链,每一个环节都能保持长期性、完整性、发展性、持续性、专业性,这就是你的服务体系构建的最基本的原则。你把点、面、线、链连起来之后,在每一个维度上考虑这几个指标。

  预判性照护的五个维度。我们现在做的是,这些我都有,你失能,我肯定有办法。但是,真正的照护不是等你失能发生了再去想,也不是发生了我又不能及时的应对,应对又用最简单粗略的办法,自理区、非自理区、完全失能区、临终关怀,或者直接推走。不是这样的。

  对于真正的具备专业的照护一定有五个维度:预期性的照护、预防性的照护、监管性的照护、工具性的照护和保护性的照护。我不是等你失能了,说我有办法,而是怎么样避免失独的发生以及在他失能的情况下不出现跌倒等等更多的风险,这些预防、预测、预期是照护最核心的问题。

  目前的长照模式,家庭占98%,配偶、子女、保姆,然后在医院过世。主要的照护提供者是子女,因为我们亚洲是一个代际互换的文化,我把你养大,你为我终老,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所以,国家对失能没有制度安排。这就有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是60岁的儿女,照顾80岁的老人。虽然我必须做这件事,但从我的生活质量来讲,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由于照顾父母已经剥夺我的生活质量的权利。这个是国家制度不应该出现的,我们之所以讲这个是我们东方文化当中忽略了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享受和基本的权利。我照顾我父母,耗尽十年,什么都不能干,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什么都不能干。这是我们的传统,你应该,你活该倒霉,你摊上这样的父母。从国家的制度性安排来讲,对这样的子女,对这个群体是不公平的。长期照护应该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这种长照子女面临的冲突可想而知。中国的长照是没有主管部门,没有法律,没有长照险,长照机构不足,人员严重缺少。没人管,没法依,没钱花,没处去,没人用。

  但我们的市场又非常庞大,8500多万残疾人里面,有一半以上是中老年人,真正卧床的,按老人10%的来计算,2000多万。失智的超过1000万,每一年脑卒中后遗症留下200万。平均每年花费6-8万,中国长期照护的市场一定是万亿的市场规模,这一点毋庸置疑。

  长照体系的构架基本就要解决三个问题:钱从哪儿来?在哪儿接受照护?谁来照护?全球解决的都是三个问题。

  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方面要做的三件事,长照险,什么性质、怎么缴费、怎么保障。长照服务网络,家庭第一位的,社区、机构、长照监管评估、监管、咨询。整个长照体系的构建就是这么多的内容。

  关于长照险的问题为什么要出台。它是西方发达国家从最开始的人的寿命延长之后出台的养老金、到医疗保险,再到照护保险,道理很清楚,把没有治疗价值的这群人从医院挪出来,成为长照对象,否则占用医院资源,太昂贵。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长照险这么好,只有少数国家推?只有德国、日本。最早应该是以色列,也推广了。台湾做了十年,现在长照没出来,为什么?如果大家想象说长照险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这么多国家涉及到这么大的养老问题、照护问题,为什么没有长照险?长照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筹资的可持续性,钱够吗?代际之间,这一代够了,下一代够吗?需求到底是多少?给谁?怎么样支付?它一定是精算为基础的百年大计的制度设计,细节决定成败。没听到哪一个国家说长照没问题,钱有的是,花不完,照护的非常好,全球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后面我会讲台湾的长照给我们的教训。

  在哪儿照护。家庭、社区、机构,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怎么活下来?从长照的角度来讲,非常确定的一句话就是有床就有商业模式,没床有没有商业模式。床在哪儿?在家里、在机构里。社区这个角色就是一个过渡。过渡性的照护,要么你在家,要么往下一站转移。这与刚才公布的调研非常吻合,有多少人用社区服务?比例很低。尽管把它描绘得无限好,尽管建立了日间照料、驿站,有多少用着的?全空着。为什么?它的功能不足以支撑我来照护老人。我送到日间照料,又没有车,早上得像送幼儿园一样,晚上6点接回来,还不如找一个全职保姆在家,24小时看护。真正做长照最核心的是两类人,一是居家上门做24小时全护理的专业人士,保证是抢手的。二是护理机构。我们认为中间模式是一个过渡衔接的问题,不是长期客流量稳定的商业模式。那么小的规模,没有几张床,再住满又怎样?

  对于社区来讲,真正社区长照模式成立长照中心家庭照护有问题了。评估轮转,协助服务。服务不能满足,继续流转,继续评估。再送到日照。日托不能解决,再送到机构。始终有这样一个机构把需求和供给方面进行非常好的对接,这是全球公认的模式。

  所有这些概念在现在的体系中根本没有,但它的整体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概念所支撑的。

  台湾十年长照计划的1.0版,失能覆盖率从2.3%提升到36.2%,提升了15.7倍,这是非常庞大的数据,做的是非常好的。八项服务,四类人群。

  它存在的问题,供给侧严重不足,钱也不足,人也不足,什么都不足。

  它的需求侧就是仅仅40%失能人,用的很好服务,那60%呢?台湾做了十年,得出的经验还是人也不够,钱也不够,还要继续做。所以台湾新的2.0版,新的长照扩大了失能覆盖率,增加了一些项目,从由8项到17项。支付形式做了改变,最重要的是它的整合照护模式,也就是说过去你失能了我来照护你,现在往前移,没失能之前我应该做什么,往后移,你失能了我还能做什么更多的。这是台湾的新的2.0版提出的概念。

  台湾设计了一个“三级网络”做了一个模型,A、B、C级,大的社区服务站,符合型日间照料服务和巷弄长照站。这三级服务,一个带一个,一个带一个,往下延伸。在2.0版体现得非常好。

  所以,台湾长照十年告诉我们,长期照护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视觉在顶层设计上下工夫,从服务产品包括公共,准公共、私人,从专业包括专业、准专业,非专业,从场所包括社区、居家、机构,从支付包括了社会保障、私人商业保险和个人付费,如果3x3x3x3,我们可以得出多少种个案需要的模式?

  我们社会有这么多的照护资源,最终是要把它整合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照护和机构照护之中,他们之间整合的最核心的机能或者原则或者标准就是Care  Assessment,照护评估。离开评估,长照体系等于零。所有的服务配置首选是以评估为基础的和为框架的。长照的构架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由社区服务中心,或者他们俩成立长照服务中心来完成。中国社区有卫生服务中心也有,社区服务中心。他们就没结合做一个长照中心。所以在社区层面,都管也都不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不过来,社区服务中心不知道怎么管。所以,我提出“中国长照十年”九大基本原则,我们也可以做一个长照十年,从现在开始。从现在到未来的十年,正是老龄化速度上升的十年。

  第一个原则,缩小范围,聚焦失能。80岁前无战事,跳广场舞的一族属于正常群体。

  第二,降低成本,空巢、高龄、独居,尽量通过社区服务解决,社区支持解决。真正的失能、失智,中重度的进机构。一个失能人在家,平均照护时间超过8小时,进机构照护成本一定低于在家的

  第三,明确职责。政府建长照管理中心,企业提供长照服务。

  第四,构建评估。这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连接纽带,需求评估、资源、整合评估、服务评估、绩效评估、支付评估等等。

  第五,分层服务。只要失能,全部进入照护视野,按照刚才提供的数据,中国如果有10%的老年人是真正属于失独照护的人,我们也就是2300万人左右。2000多万真正失能的老人,无论是高端、中端、低端,只要失能,就是进入政府管理范围,高端上高端,中端上中端,低端上低端,不够的政府出,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聚焦范围,明确职责,聚焦产业。

  第六,便捷支付。社保、个人、家庭,线上线下。

  第七,保险介入。长照险的建立,商业长照险,包括职工健康险等等,保险介入对于下一代可支付非常重要。这个在分论坛或者下午杨教授会讲。商业保险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补充,既然有能力,为什么不多买点长照险呢。

  第八、独立管理,独立的部门,独立的制度。统一管理下长照服务体系

  第九,尽早立法。我们知道立法是滞后的,一定是事情先发生以后才立法,但是中国的长照已经到了这种局面,在未来十年这样高速失能人口增加的情况下,立法就变成了非常迫切。以上是我给中国长照十年开的九剂药方。

  最后,长照人才队伍建设,其实除了卫计和民政,护士和养老护理员之外,最重要我们是把一大群人排斥在这个体系外,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社区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等。他们既不属于民政也不属于卫计,属于谁也不知道,反正好几千万拿证的人游离在这个范围之外,他们恰恰是长照服务体系最重要的团队成员。所以解决办法,要把这些人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用一个职业规划,一个职业体系,一个薪酬体系把他们整合为长照的队伍,既不是单纯的医生护士,也不是单纯的养老护理员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咨询师也不是单纯的社工,只有这样才能变成一个整合的teamwork,这件事才靠谱。

  策略之一,假设不能建新的部门,现在的卫计委除了医生、护士、医技属于卫计委管的范围之外,能否把营养、心理、社工包含过去把卫计委的人员范围扩大一点?或者你给民政一个体系,医疗组织,单独独立,你高大上没关系,但是我民政可以有自己的体系,扩大到营养保健等等人才。要给游离之外的人找个家,找个组织,找个归宿。让他们进入到这个体系当中来。

  最终,我们是要搭建这样一个三级网络的长照体系,家庭、社区和机构。一个人一生需要很多的制度性的设计,养老、医疗、长照,这是按先后顺序出来的,先是养老,后来医疗,然后是长照。全球如此。所以长照的制度建设,是国家制度安排,不是补贴,是一个需要认认真真去研究的事情,研究十年都不为过,而不是我们三天出一个政策,立刻全国开始长照保险。你测算了吗?这代花完,下一代有钱花吗?谁交费呢?怎么支付?怎么评估呢?

  第二,长照的公平性。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公共产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力。

  第三有成本和价值,是可交换的商品。既然是可交换的商品,就是一个长照的产业。可以形成产业。

  我们可以看美国的这些公司,最大的护理运营商看他所管理的范围,在46州,建立2000多个居点。最大的居家护理服务商,最大的非医疗性的居家照护的服务商。康复护理的服务商,临终关怀的服务商等等,全都是上市公司,都做得非常大。它是一个真正的照护产业,对我们国家目前现在的老人来讲,真的只是活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照体系,更谈不上照护产业。

  未来到我们这一代,50后、60后,我们的晚年将会更加孤独,30年的计划生育,留下了一代孤零的80后孩子和一代80后的父母,就是50后、60后的父母,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我们需要很早的规划我们的生活,我们知道我们必将孤独,我们学会自立,所以我们学会接受不完美,我们要安排我们自己的长期照护的问题,包括失能。美国是靠“4664”推动了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46年到64年出生的婴儿潮,7700万,是真正美国养老产业发动最重要的推动者和消费者。同样,中国“6275”也是养老产业的参与者、设计者、推动者、消费者。这个群体有3.6亿,从今年开始55岁进入退休年龄,我们今天的老人,我们要照顾,但是他们还是多子女的老人群体,他们有照顾能力。到未来是真的没有人照顾了,所以现在好好练兵,等着富人变老。尤其等着富人不但变老,老到失能,那是商业模式一定成立。

  最后想作为一个50后,发一下感慨。人的一生有两个命题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生在什么年代,我们就赶上了计划生育30年,从头到尾都赶上了,现在要二胎我们没能力要,失独的家庭孩子已经没有了。当然人生也有两个可以选择的命题,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我们就坚定的站在中国养老产业的前列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为我们自己的明天,也是为今天的老人。承载历史,是我们的宿命,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承担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人的一生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多么富有,能有一个晚年幸福才是一个真正的赢家。中国长照体系,长照建设的路还很远、很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养老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养老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