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玄机
来源:暖通空调在线
提起“绿色建筑”,你会想到什么?
是枝桠环绕窗棂、绿植填满屋顶的森森绿意,是木材先于砖瓦、原色代替粉漆的自然生趣,还是光电自动感应、组件自觉节能的新兴科技?近几年来,“绿色建筑”好像悄然间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词汇——这厢也许刚在新闻里听到城市政府“大力扶持绿色建筑、促进低碳健康发展”,那厢可能就路遇某个写字楼大堂里醒目的“LEED”认证标识。
我们似懂非懂地觉得所谓“绿色建筑”大抵就是低碳环保,却搞不清楚这名词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玄机。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这个融合了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学乃至城市规划学的综合概念。
那,究竟什么才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中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一、追本溯源:多重价值的探索产物
准确的说,“可持续发展”也好,“自然”、“环保”也好,这些概念都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在我们漫长的依山而居、垒瓦为房的农耕年代里,实在无需过多地强调怎样与自然和谐共生。放眼到建筑领域亦然:人们探索着,用钢筋混凝土堆叠起的高楼取代了由木材砖石砌成的古旧屋舍,然后又在这蔓延开的水泥森林中重提“自然”,以期用生态的方法重拾最大的人文、经济与环境价值。
在现代建筑的范畴内,最初对于所谓“绿色建筑”的探索旨在提升建筑效率、增加建筑舒适度,可看作人文价值。自上世纪30年代起,钢架、空调、反光玻璃等诸多新兴技术的兴起使得建筑以更为灵活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且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对于建筑舒适度的追求。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探索着以最恰当的方式将这些应用付诸实践,而绿色建筑的雏形就在这探索中得以形成。例如1932年建成的洛克菲勒中心便安装了活动窗,并建成了空中花园,以提供优质的建筑用户体验。当时虽未冠以“绿色建筑”的概念,可这萌芽已初见端倪。
真正推动“绿色建筑”概念发展的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当化石燃料的价格飙升,人们猛然意识到节能建筑所能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而经济价值总会是各种进步的最强推动力。比如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为探索节能建筑专门成立了特别小组,一方面从“被动系统”(passivesystem)的概念出发以环境手段搞节能,一方面则侧重研发,期望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能效。
如果说对于“人文”、经济价值的关注使得“绿色建筑”的概念在建筑行业内渐渐受到了关注,那么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则使这概念走向了全社会的视野——亦即所谓“环境价值”。经济的进步催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集结了172国政府代表,见证了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达成共识。而与之对应的,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主办的国际建筑师大会将“可持续发展建筑”作为主题,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强调了建筑领域对环境与社会应有的关注。节能减排、水文处理、绿色材料,这些如今“绿色建筑”的核心多是为实现这环境价值而设的。
总的来说,“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并非旨在一意,亦非一人、一家之言,而是人们在探求更好实现建筑的人文、经济、环境价值的过程中一步步提出的综合概念。
那么,这“综合”的概念都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呢?
二、内涵拓展:始于能效而不止于能效
也许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高能效”、“低排放”的能源效益上——毕竟企业开发商大多以“低碳减排”作为绿色建筑的亮点和卖点,可事实上绿色建筑却是一个包含了诸多评价方面的复杂概念。直到现在,“绿色建筑”仍没有一个单一确定的定义,但概括而看,人们对于“绿色建筑”大都会强调如下几个特征:
1)选址
优秀的选址,既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契合,也包括在人文环境的便利:自然环境是指要确保建筑项目对于周遭环境、土地不会产生破坏,而人文环境则指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相对周围建筑环境的交通便利度。例如LEED(美国绿色建筑评级体系,下述)就强调建造之前场地评估的重要性——栖息地保护,既有基础设施,以及交通便利度。可以说选址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是建筑走向“绿色”的第一步。
2)节能、替代能源与能源管理
如果说建筑材料、用水管理等更多是为绿色建筑增加了环境收益,那么节能电器和能源管理则是会真真切切地缩减电费账单上的金额,创造货真价实的经济收益。而具体操作中也有着多种多样的实现方式——从空间整合设计、楼宇自控系统,到可再生能源实践、高能效电器使用——既旨在解决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亦为建筑用户的日常使用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价值。
3)室内环境
这里的室内环境指的是人们在建筑室内所感受到的环境舒适度,包括通风、照明、空气质量、温度控制、声学设计等。比起选址、能源、水等方面更多强调“对外”环境价值,对于室内环境的关注则将重点放在了建筑的使用者身上,以新兴科技和人文设计创造最佳的用户体验,比如低挥发性材料,自然采光,或是热舒适度设计。
以上几个特征可概括为“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以及环境保护。
三、深入理解:万法归一
而当我们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时,有三个理念贯彻始终:
1)整体性设计(即一体化设计/整合设计)
所谓整体性设计(Integrateddesign),即是在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等不同阶段,将参与建筑项目的所有相关方集结在一起进行讨论的过程。这里的相关方既包括设计师、工程师,也包括运营方乃至建筑用户。设计阶段的意见整合对于建筑建成的实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都有着显而易见的益处,因此也是“绿色建筑”有别于普通建筑的一个重要概念。
2)全生命周期概念
“全生命周期”(lifecycle)并非是一个建筑语汇,但却是理解绿色建筑的环境、经济价值的重要概念。当我们将目光由建筑的设计或是施工阶段本身拓展到其使用、翻新乃至拆迁阶段(forwardthinking),许多看似费钱费力的举措便有了意义。比如能源管理和高效电子设备——建设阶段相对高额的前期投资会换来使用阶段长久的低电费,若以整个建筑寿命来看,收益当多于普通建筑。可以说,关于绿色建筑的讨论是完全建立在“全生命周期”概念之上都不为过。
3)可持续发展
归根结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才是绿色建筑概念的最基本原则,亦是将之与社区、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相关联的重要桥梁。这种“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建筑作为单一个体,更把建筑作为城市的载体、以每个单元的“绿化”推动绿色、智慧的新型城市发展。
总的来说,“绿色建筑”是人们在建筑发展中探索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经济价值、合理利用资源、创造环境收益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