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特色小镇不是房地产的“圈地运动”
特色小镇无疑是近年来的“高频词”,也成为今年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祖籍位于广东乡村的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出生于香港、在大都市成长生活,但他对于美好乡村的建设却自有一套见解。
他认为,特色小镇不应被曲解成房地产的“圈地项目”,应多规合一,结合当地特有资源做全方位的产城开发和建设,要让当地百姓成为“特色小镇”之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而非开发商。
村、乡、镇如何美丽起来?
在《切实升级我国村、乡、镇地区规划及建筑设计管理的建议》的提案中,朱鼎健表示,当代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与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推动三农发展的时代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若要“让中国广大村、乡、镇地区美丽起来,留住百姓的乡愁”,仍有许多事要做。
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由国家及各级省、市规划及住建部门主导,以“多规合一”的思路,组织邀请专家,充分考虑生产生活需要,土地科学集约利用和自然、文化、乡土等资源的保护,更新理念、不留死角地对一乡一镇做好规划升级。第二、着重做好生态规划,把绿色、环保指标做为乡镇规划中的硬性指标。第三、特色乡镇建设应循序渐进,试点先行,设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时间表。
特色小镇不等于房地产“圈地项目”
近年来,加入“特色小镇”建设队伍的房企数量日渐增多,其中不乏多元产业的深度开发,一定程度上为升级当地产业、改善片区就业做出贡献,但也有不少近水楼台的“圈地者”,搞非科学的规模式开发,大量消耗水土资源,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适得其反。
“美丽村镇的建设,与单一的房地产开发要做的完全是两回事。”朱鼎健向记者表示,“后者往往将‘特色小镇’包装成一种纯粹的卖点,进而为自己搞开发盈利铺路,不考虑村镇本身的发展需求。”
单一的房地产开发并不能解决乡村建设的难题,朱鼎健为此提出一个“全域旅游”或综合产业的概念,“一个项目形成上下游衔接的全产业链,比如第一产业种葡萄,第二产业做葡萄酒产品,第三产业做葡萄酒节和旅游参观,去带动周围整个片区的发展。”
当地百姓应是“特色小镇”受益者
朱鼎健相信每一个乡村的存在必然有其因,“它为哪个产业服务,就把它的内在特质性放大”,基于原有特色的产业升级和优化,才能真正提升乡镇的价值。
“既然全国有这么多乡镇,如何能让村民不要背井离乡、跑去大城市找工作,回乡创业,是特色小镇建设要思考的命题。”朱鼎健说。
在观澜湖运营模式中,一个细节或许多少能提供参考,朱鼎健为公司定下了一个原则:凡旅游度假项目或酒店的原材料供应,尽量在5公里以内解决,一方面出于环保生态,另一方面也自然地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种植、养殖业乃至旅游氛围下衍伸出的农家乐。
“要让当地百姓享受到特色小镇的红利,成为最终受益者。”朱鼎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