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蛰伏表面下的大跨步
从2000万元注册资本金的地方企业起步,绿地的发展实现三级跳:上海的绿地、中国的绿地,再到世界的绿地。
一切离不开张玉良。
绿地身上带着张玉良太深的烙印,而绿地的市场化也才刚刚开始。可是,张玉良已经60岁了。当然,他还是会带着他那招牌式的微笑,出现在各大论坛上。
但相比在2015年收获宇宙最大房企的无限风光,绿地的2016年似乎是蛰伏的一年。
前不久,张玉良对此作出了解释。他有信心,因为房地产已经从“规模”向“利润”转变,“增量市场萎缩,存量市场需要盘活,只做房地产,必然遭遇发展的天花板,找准定位,抢占资源,发挥协同产业优势,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立于不败”。
张玉良也给绿地的转型定了方向—一手抓房地产主业,一手拓展大基建、大金融以及大消费。在张玉良看来,这是宏观经济形势使然。
事实上,这家爱讲战略的企业,目前所涉及的产业跨度已涵盖地产、金融、能源、消费等领域。但这并不足够,它要在扩张并购的基调下,通过控股或参股形式,形成“绿地系”企业群的矩阵。
看似蛰伏中,对于2016年这一整年,绿地品牌部给时代周报记者的称法叫“并购大年”。按照张玉良的设想,在强化风控的前提下,绿地接下来将着眼于提升投资并购能级,推进企业扩张并购、产业协同并购和财务投资并购。
大基建和大金融,是绿地手握的两张王牌,未来甚至还会撑起绿地的半壁江山。张玉良还有着一套强大论,“从大势来看,多大的企业,必须要有多大的行业,行业足够大你才能做强大。”
但摊子铺大后,会不会不好收场?没人敢去想这个答案,而绿地正在做的则是以罕见而大胆的“自选动作”打破这一魔咒,并触摸一家千亿市值国企所能抵达的极致。
此外,大金融、大基建、大消费能否发挥产业协同效应,让企业实现转型,本质 上仍取决于作为先导性产业—地产主业在当中的串联作用。
“通过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绿地全年业绩及未来业绩有望获得更持续更快速地增长。”张玉良回应媒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