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主营业务增长13.87% 防水行业"十二五"还有哪些成绩?
原标题:除了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3.87%,防水行业“十二五”还取得了哪些成绩?
来源:中国建筑防水协会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和建筑业发展的带动下,建筑防水行业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
1. 建筑防水材料产量稳定增长
2015年,主要建筑防水材料的总产量达17.75亿平方米。2011-2015年,年均增长率为11.47%,其中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产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2.21%。
表1 “十二五”期间建筑防水材料产量目标及完成情况
2.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初见端倪
“十二五”期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13.87%,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加。行业中涌现出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行业前50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5%,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3. 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1家企业获批筹建“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行业的首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4家企业获批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多家企业获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研究生工作站若干家。“十二五”期间共有1家单位承担、6家企业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1家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家企业承担了5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其他还有若干国家重点新产品新技术项目。 “十二五”期间防水行业企业加大了科研和专利申请力度,其中1家企业的1项发明专利荣获了“中国优秀专利奖”,成为国内首次获得该奖项的防水卷材技术。 五年来,编制、修订了72项标准规范,其中工程建设标准16项,产品标准45项,试验方法等其他标准11项。
4. 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在全行业开展“建筑防水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建筑防水行业知名品牌产品”评选活动,31家企业的45个品牌产品入选 “建筑防水行业知名品牌产品”,114家企业获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其中AAA级企业75家。
5. 主要防水材料质量显著提升
自2012年起,国家质检总局连续4年开展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活动,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83%上升到95%,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水平逐年提升。 推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2013版)》,推动工信部发布《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 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在22个省级行政区域开展“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专项监督检查”;创新了证后监管与质量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以及政府监督与行业协会参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并连续3年开展建筑防水卷材“质检利剑行动”。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围绕产品质量提升,先后组织开展了“质量提升年”、“培训年”、“成果年”、“质量提升省市行”、“质量提升万里行”等活动,推动落实骨干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以标准为抓手,实现产业升级;协会还组织开展了行业产品质量动态监督检查,并对“促进防水行业健康发展产业联盟”企业和寿光质量提升示范区内的企业进行了质量抽查。 2013年,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引导成立了由13家大型骨干企业组成的“促进防水行业健康发展产业联盟”;联合11个省市地方协会组成11个区域质量诚信联盟;在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察司的主导下,31家重点企业成立了“打假保优协作网”;共有约200家企业通过以上各联盟明确承诺落实质量提升的主体责任。
6. 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初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行业在从业人员学历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湖北工业大学培养了建筑防水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合计近300人,完成了两期防水材料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的招生工作。 2013年,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组织行业专家编写了《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之九——建筑防水》。协会专家参与了近100场《建筑防水》必修课培训工作,超过10000名注册建筑师参加了专场培训。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先后组织并邀请了德国、美国、加拿大的专家来华培训行业技能培训师,先后培训了行业注册培训师近200名,建立了行业及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共11家。 国家建材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040)站鉴定了各级别防水工、检测工近6000余名。 2013年-2015年,举办了3届“全国建筑防水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了各级别比赛近30场,34人晋升为行业技师,7人获得“中国屋面防水大师”称号。
7. 商业模式创新初见端倪
企业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由产品生产开始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提高了企业盈利水平,加速了企业转型升级,已有企业尝试防水工程质量商业保险。 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建设方对防水重要性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已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集中采购扩大了优质产品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