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筑防水行业到底有没有创新?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聚焦】建筑防水行业到底有没有创新?

提要:如果不去追求新生事物,就是不足够尊重传统,我们今天得以存续的所有凭籍,都是前人创新的产物。行业里的很多企业和企业家,无论大小,初始基因里都有创新二字。实体经济那么难,没有两把刷子,谁敢自立门户啊?

  来源:屋联帮

  按照顶层去库存设计,2016年房地产原设小阳春,一不小心放了大卫星,成了个艳阳天。上游主要原材料低位运行涨声初起,下游房地产政策久抑忽扬一发难收,大基建强力维稳,建筑防水行业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另一个热火朝天的景象,是发生在两大市场主导产品之间的争端。这场争端由来以久,持续十几年,于今为甚。两大阵营对垒,规范开道,标准护航,专家站台,媒体浇油,民间呛声,官方背书,戏份都很足,堪为经典。

  至于这两大产品是什么牛掰产品,能引得各路英雄竞折腰,不是今天的主题。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作为吃瓜群众,我想说的是,建筑渗漏率还是很高哇!

  今天瞎咧咧的是行业的创新问题。

  如果不去追求新生事物,就是不足够尊重传统,我们今天得以存续的所有凭籍,都是前人创新的产物。行业里的很多企业和企业家,无论大小,初始基因里都有创新二字。实体经济那么难,没有两把刷子,谁敢自立门户啊?

  所以说,防水行业并不是没有创新,而是创新很难,有很多坑要填。

  一坑在仿制



  《三体》里的降维打击,经互联网大佬们的演绎,成了热词。其实,这一招早被传统建筑防水行业用滥了,雷布斯大佬不过是拾了防水佬们的牙慧而已。

  别怪人家歪果仁攻击我们不尊重知识产权,我们确实也没有把这当回事儿,甚至可以说没有能力把这当回事儿。

  一方面,虽然产学研一体化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但大多是为企业作技术来源背书,实效甚微,行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市场转化机制残缺不齐,不成体系;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打通基础研究到市场转化的链条,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鲜有投入。

  创新源头活水少,仿制就成了企业差异化的首选路径,这并非大问题。

  问题在于,一款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出以后,仿制、仿仿制以及仿仿仿制产品迅即雨后春笋般地遍布市场各个角落。

  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些“仿”字头产品,既然没有办法作“新”文章,就只有作成本的文章了,行业集体无意识地对创新产品实施连续降维打击策略,一两年便击穿质量底线,使之烂了大街。

  最大的问题在于,在技术能力捉襟见肘的条件下,一些“创新”行为的初始动机就是低质低价,将一些有缺陷的产品工法进行概念包装上市推广,跟风者亦如过江之鲫,老黄瓜刷绿漆也可以过上几年好光景。

  各位看官,话到此处,是不是有种当下市场的即视感?

  卿本佳人,奈何仿字当道,创新了无生趣。在仿制这个大坑里,有人竭泽而渔,有人临坑羡渔,有人混水摸鱼,更多人只能望坑兴叹。

  二坑在标准

  有道是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在这个价值判断下,企业经营水准高下立判。这里面的逻辑是,当你的产品和技术具备了标杆特质,成为了市场的导向,你的标准就成了大家一致认同的标准,而作为该项产品和技术的原创主体,企业也就具备了先行优势,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在这个逻辑里面,产品是载体,技术是基础,标准是导向。假设乔老爷子的苹果没有人用,ios系统bug四伏,空做个高大上的标准有何用?用来膜拜吗?

  没错!这个行业的很多标准似乎就是用来膜拜的。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市场化不完全的市场,讲究的是“事在人为”,一切为人的意志所左右,标准的编制因此就具备了极大的弹性,但是标准本身又是刚性的,常常是一弹一个大坑。

  首先,标准是一道坎,而不仅仅是门槛。

  如果你跟一个成熟的研发人员讨论新产品的事,他一定会问,这个产品靠什么标准?如果你再问新产品为什么要靠老标准,你就太奥特了!如果你还问,按标准做怎么叫创新?他会给你一个白眼。

  事实上,一个创新产品的推出,如果没有人给你做行业标准,单有企业标准,产品再好也无法获得规模应用。在国内,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公共产品,下游的设计师、工程师们普遍不愿为一个好产品去承担纲常独断的风险。等你一个个去说服,好不容易获得一些应用验证案例的时候,仿制品可能早就群狼环伺了,结果很可能就是一江春水付东流。

  那么,作为一个有企图心有理想有能力的企业,在新产品规模应用之前,最佳的选择就是走先做鉴定做行标这条捷径。这个坑怎么填,过来人都知道。

  其次,标准是一把锁,防君子不防小人。这一点大家心照不宣,不说也罢。

  最坑人的就是,标准可以定制。

  标准编制既然是弹性的,就衍生出定制标准这一说来。一是行业定制,各个行业都编标准,一个产品多个标准,建材的、装饰的、化工的、高铁的、地铁的、桥梁的不一而足,大同小异,各取所需;二是指标定制,这类定制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市场常露峥嵘。如果你发现某个市场的材料清单里突然出现一种不常见的材料名称,那么它一定有自己的标准,你要是找到这个标准,那一定要小心其中某个不起眼的指标你是无论如何难以企及的,其实这个标准的始作俑者自已的产品也未必达到了这个指标要求,但它却是必检项;三是官方意志定制,比如今天要防火,我们就把耐火等级提一下,明天要环保,那溶剂型产品就躲不过灭顶之灾,后天哪个产品惹恼了某个大人物,那这类产品就跟着一起倒血霉,哪天一拍脑袋要升级,指标就得全部往上抬一格。

  由于标准存在人为定制现象,全然不管这些标准适用不适用,指标体系相互之间匹配不匹配,只要不合标准,哪怕全球通用的材料,在我们这个市场上也得一棍子拍死,永世不得翻身。

  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创新可以算得上是“升维”创新了,越过了产品和技术,直接开展的是标准创新,光应付这些光怪陆离的标准和指标就能让你一脑袋的屎,哪里还有什么闲心搞产品和技术创新?

  三坑在规范

  有了产品和技术,也有了标准,你以为就万事大吉了?图样图森破!越过百道坎,更有千重山,没有入规范,一切都白干。

  所谓规范,指的是施工和管理规范,比起产品的标准体系,规范这玩艺儿更加不简单,有生杀予夺之神力。

  单论类别,就有国家规范、行业规范、地方规范,行业规范又有各种行业规范(规程),地方规范又有省级规范、市级规范,除了施工规范,还有管理备案,从国家到省到市乃至到区县,都有可能要备案。

  施工规范和管理备案就是许可证,不经许可不得擅入市场。这些许可的清单目录详尽备至,比如改性沥青卷材,不仅要列明热熔、自粘、湿铺,还得列明品牌、型号、厚度、规格,一个都不能少。

  编制标准的是一波人,制定规范的是另一波人,在这个“事在人为”的市场中,不会做千难万难,会做就一通百通。朋友圈的很多心灵鸡汤就经常教育我们,做品牌首先要做人,做产品首先要做人,做市场首先要做人,如果你还不明白,那就不用明白好了。

  如果在某个以严谨公平立市的规范或管理备案条文、清单中,发现一些企业独有的产品排号,或者一些已经列入限制和淘汰目录的产品赫然在列,你不要惊讶,也不要悲叹,因为,这就是现实。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当下的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白热化,底线越来越低,尤其是对合规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不创新就是个死,创新虽然难,或许也是个死,但总算还有一线生机。身为产业人,吃的产业饭,创新仍然不失为最经济的发展路径,再难的路还得往前赶。

  再者,信息将越来越透明,政府将越来越开明,市场也将越来越理性,这个趋势虽然只是萌芽却不可逆。趋势将逐渐打破过去的一切繁文褥节陈规陋习,创新将不再是创新者的墓志铭,它将是未来市场的通行证。

  最后,以一首打油诗权作结语,与同路者共勉:

  防水新事有几何?创新艰难百障多。

  自主研发难登天,因循守旧易下坡。

  上下求索谋发展,左右冲突试对错。

  投身产业即为命,筚路蓝缕应是我。

关键词:

防水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防水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