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舸:面对恐慌性购买 仅靠“郑九条”还不够
土地收益不应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摆脱对房地产产业链的路径依赖,建立更具发展后劲的社会经济体系,是决策者必须考量的长远命题。
中国央行周日(9月18日)公布的季度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三季度有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未来三个月内准备出手购买住房的居民占比为16.3%,较上季继续提高,幅度为1.3个百分点。
显然,这就是典型的恐慌性购买情绪在蔓延。对于购房者来说,房价太高固然令自身经济承受力备受考验,但更大的焦虑是收入涨幅跟不上房价涨幅,于是“房价再贵也要买”就成为更多人的所谓理性选择。
面对市场上的恐慌性购买,恐怕需要更多的调控政策。就在中秋节前夜(14日晚),在本轮地产行情中大出风头的郑州出台了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被业内称为“郑九条”,其中“郑九条”对地王的“熔断”机制,即地价确定,综合房价报价低者为竞得人,之前已经有多个城市尝试,目标就是避免“面粉贵过面包”的非正常现象持续蔓延,在土地竞拍环节遏制过热炒作。
除此之外,“郑九条”还有不少亮点。如扩大土地供应,就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而不是像有些城市减少土地增量,加剧供应紧张形势。
与此同时,“郑九条”对商品房销售进行规范,尤其是强调开发商不能采用囤积居奇、所谓降低首付等方式哄抬房源和房价,吸引更多投资性需求,房地产中介在房屋流通环节不能制造信息假象、饥饿营销,从而引发购房者的恐慌性购买,都是从供需两端疏堵结合,消除弥漫在郑州房地产市场上空的投机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自8月份以来,已经先后有南京、合肥、苏州和厦门等城市陆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与以往不同,此轮调控以地方性自主动作为主,不像以往采取全国大一统调控模式。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分化阶段,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持续升高,而大量三四线城市依然承受着商品房库存高企、市场萎靡不振的压力。那种采取同一模式调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差异化现状,而“因城施策”则更为灵活多元,地方房地产管理者可以根据本地房市实际进行宏观调控。
当然,以上举措虽好,但毕竟还停留在纸面上,未来考验的是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尤其是打破经济过度“房地产化”的改革决心。其实,房价火爆除了投资渠道狭窄、市场资金供应量相对过剩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如何摆正房市位置,不能将其变成短期提款机。
限制地王也好,加大土地供应也好,归根结底是梳理房地产的核心发展和管理逻辑。房价不能“豪宅化”,土地收益不应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摆脱长期以来对于单一房地产产业链的路径依赖,建立结构更完整、更具发展后劲的社会经济循环向前体系,是各级地方决策者必须去慎重考量的长远命题。面对恐慌性购买,固然需要更多属于阶段性调控的“郑九条”,但更需要地方决策者在土地及保障房供应、土地出让价格的调控上多下工夫,形成更为完整、符合社会长远发展需求的房地产调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