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安防是智慧城市建成的前提

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步伐。据悉,“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移动宽带网络累计投资超过1400亿元,4G、光网、城市Wi-Fi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将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目前,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比2005年增加20亿。这种转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并且这种趋势会一直延续到未来几十年。城市人口的扩张使得城市不堪重负,一方面,尽管城市占不到百分之二的陆地面积,却消耗了四分之三的世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住房紧张、空气污染,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交通拥堵及恶化等问题;还有更严重且越来越受关注的社会管理问题。由此牵扯到多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的问题,使得城市管理问题变得顽固且复杂。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上述问题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作为一个智能项目被世界各国当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领域。作为智慧地球的落脚点和突破点的智慧城市因此进入公众视线。建设智慧城市很快成为世界各国及城市寻求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虽然“智慧城市”这个词被频繁使用甚至多次出现在政府宏观规划中,但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学术界,对智慧城市的内涵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智慧城市的组成要素也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及区别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一、城市演进与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并且随时间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其演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城市的发展进程

  严格来讲,真正的城市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随之出现。在工业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论的发展受历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较单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 理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世纪初)理论,以及包括最近几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信息城市理论也就是数字城市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强调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代表的感知社会。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赋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义。

  通过梳理发现,美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大都侧重于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智慧城市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感知化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电话、个人设备、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植入式设备、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互联化是指这些数据能够整合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并且此类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城市服务中进行交流。智能化则包含复杂的分析、建模、优化及业务操作流程中的可视化,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样,Toppeta关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是智慧计算技术应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的集合。智慧计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集成,智慧技术能够提供IT系统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先进的分析,这将优化业务流程、平衡企业资产、给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人们对选择和行动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国内学者骆小平认为各种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张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强调智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认为智慧城市表现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虑城市问题、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诸多代表,例如自我认知、灵活性、可变性、协同作用、个性、和战略性行为。Caragliu等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一个社会,通过对社会软件(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硬件(通信设施等)的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智慧的管理。

  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接多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大型有机系统。Dirks和Keeling把智慧城市看做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系统变得更加智慧,系统之间协作运行。秦洪花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个方面的系统整合,以此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达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

  二、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水、电、交通、环境、经济、政府等等。唐建荣、邓贤峰等人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网、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府服务、智慧电网、智慧青奥、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十大示范工程,分属于经济、市民与政府三大领域。吴余龙和艾浩军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是城市各个领域智慧化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产业、生活、公共三大领域。综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1. 城市基础建设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基础建设的范围包括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Washburn等人认为城市智慧化的程度取决于七个关键的城市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国内学者杨红艳通过案例验证了城市基础建设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她以首尔市、新加坡市、纽约市、台湾桃园县四个全球智慧城市优秀实践城市作为研究案例,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良好的信息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特定历史时刻交汇的产物,其建设是推进城市信息化、抢占竞争有利位置的主要抓手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需求。当前,我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正式迈入“实践探索”阶段,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示范工程,为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城市建设的技术从数字化、网格化,已发展到今天的智慧化。然而,我国有数百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这些城市在资源禀赋、信息化发展水平、城市定位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决定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在考虑智慧城市建设共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对接城市的实际需求,而非对技术的盲目效仿和追逐,避免盲目照搬其他城市的发展模式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就像英文中,“SMART CITY”本意原指“聪明的”,并不是技术性形容词。

  其次,我国在智慧城市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由于智慧城市普及面广,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管理方面,多头并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形成合力。此外,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先例,智慧城市建设缺乏规范标准,有些地方重建设轻应用,缺乏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在会上指出,突出城市发展特色,立足城市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营,以保障智慧城市建设既能满足城市服务管理需求,又能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资源和个性特征。

  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国需要全面发展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信息,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实施信息开放共享机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很容易解决,而核心问题是如何破解现有体制机制障碍和部门利益心态。这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城市级信息共享交换体系,这包括共享交换平台、标准规范、组织机构、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使信息资源共享规范化、制度化。以深化信息资源开放领域,完善无形资产的保护机制。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不能忽略,应该提前对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与智慧城市同步实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过程中确保信息安全,这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健全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应用,重视引进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安全管理。周子学在会上透露,工信部已会同国家发改委研究起草了关于推进我国智慧城市有序发展的文件,目前已提交有关部门等待批准发布。下一步我国将明确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发挥信息资源潜能,推进相关信息安全工作。

  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步伐。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覆盖的行业众多,电力、交通、医疗等领域均承载着大量的敏感信息,这些涉及个人、企业、政府的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将对公民个人权益、企业商业利益、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公布的第15期安全周报显示,我国境内感染网络病毒主机数量达到86.8万,同比增长13.8%,境内被植入后门网站总数为4441个,同比大增71.1%,新增信息安全漏洞数量106个,同比增长14.0%。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智慧城市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的巨大网络安全隐患。这些网络安全问题,会对现实世界造成直接的、实质性的影响,如设备运行异常(交通瘫痪、城市运行停滞)、设备运行停滞(停水、停电、停气、停供暖)、设备损坏(零部件损坏甚至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甚至人员伤亡等。

  因此,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是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智慧城市数据安全与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成刚说:“大数据安全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大数据安全技术体系,促进城市公共数据的创新开放和共享利用,为政务、征信、医疗等敏感数据密集领域提供可靠的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安全保护,实现开放式安全。”

  那么,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安全问题?李成刚认为,首先是政府数据开放过程中,数据僵化、数据主权难以界定。由于规范及保护措施缺乏,导致各委办局采用禁止敏感数据流通的保守方式进行数据保护,严重阻碍了数据的公开、共享与流通。其次是在大众数据开放过程中,面临数据非法利用,舆情监管困难等问题。微博、微信、社交网络、新闻、论坛等互联网新兴媒体蓬勃发展,这些媒体同时也成为社会质监、问题与矛盾的孕育、发展和变换的重要载体,强化了社会矛盾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发态势。

  亚信安全业务发展及产品研发总经理童宁建议,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政府最好建立网络威胁的预警防护体系,以及城市一级的总体安全态势监控,一旦发生安全威胁,能够及时处理。城市管理者还应该加强公众网络安全教育,让公众认识到网络安全的严重威胁,并能在生活中主动强化安全防御意识。此外,智慧城市还应该建立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安城市的构建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

  从智慧城市的实践来看,强化城市级网络空间态势感知至关重要,这要求智慧城市打造高效的公共安全服务平台,能够及时感知网络安全威胁的变化,提供病毒木马、钓鱼诈骗、网络安全预警、漏洞报告在内的安全情报,帮助政府单位、企业、个人应对安全风险。

  自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逐渐风靡全球,并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550多个城市涉足建智慧城市

  据悉,我国“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达5000亿元,撬动了近2万亿元产业机会。现阶段,我国在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智慧城市领域已取得较多成果。

  为支持智慧城市的发展,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建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以此指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Navigant Research预测,2014~2023年,全球在智慧城市项目上的支出将有1774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据较大的比重。这一结果与《2016中国城市智慧环境指数报告》不谋而合,目前我国总计55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一半以上。

  运营商纷纷抢滩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高速、智慧网络的支撑,在这方面,运营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中国全光网城市由点到面全面推开,基本实现所有城市光纤网络全覆盖,100M光纤覆盖比例大幅提升。

  以中国电信为例,2011年初中国电信率先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2016年中国电信将继续推进全光城市建设,目标新增宽带用户3000万,光纤用户达到占比80%,百兆宽带占比30%。

  据悉,“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移动宽带网络累计投资超过1400亿元,4G、光网、城市Wi-Fi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将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目前中国电信已经与25个省、229个地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智慧城市专家团队,还开发出了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警务、智慧校园、智慧企业等多种特色服务。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中国移动也表现出积极姿态,为更好地助力各地政府建设智慧城市,中国移动搭建了“和生活”统一平台,在全国建设了7个大数据中心,目前中国移动智慧城市建设已覆盖全国31个省、355个城市,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应用8000余项,访问用户超过1.3亿。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6月,中国移动与青岛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年内中国移动将投入100亿元,与青岛本地企业联合创新,共建5G跨行业的新生态,打造以智能城管、智能交通、智慧家居、智慧医疗、安防监控、智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为主的智慧城市。

  而中国联通把自己定位为智慧城市的技术使能者,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产品及服务。中国联通信息化部副总经理、IT总架构师范济安表示,通过3年来的建设运行,中国联通具备了业界公认的全国数据集中采集、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及平台开放经验等优势。

  智慧城市由无数的“智慧家庭”构筑而成。为此,中国联通也推出了极具特色的“智慧沃家”业务,让用户畅享智慧生活。

  生态链厂商需抱团取暖

  除了电信运营商,如今腾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电信设备商也毫不落后,纷纷进军这一市场,例如中兴通讯主导建设的“智慧银川”项目备受业界关注,烽火通信发布智慧城市方案和FitCloud云网一体化战略,全面助力“智慧湖北”建设,也备受业界好评。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家企业就能独立完成的,运营商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与各方进行良好合作,只有生态链上的若干厂商抱团取暖,才能建设好智慧城市大市场。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联盟理事长李铁29日在参加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联盟主办的“2016中国智慧城市年度论坛”时表示,未来智慧城市发展需要与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跨界整合,最终达到服务社会,扩大需求的目的。

  李铁表示,伴随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增加到9亿,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水平、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最新的科技产品和网络,所以在中国发展智慧城市,既和城市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也和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发育有直接的联系。

  李铁认为,智慧城市对未来中国发展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它会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每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和人们的需求都有直接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

  第二,会带来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过去政府按照主观的方式,主观的意愿来进行城市决策,未来必然让位于科技。

  第三,有利于城市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有利于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决策,特别是把中国的经验推向国际,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不过,李铁也提醒,未来智慧城市发展需要注意几方面问题。

  第一,智慧城市首先要实现以人为本。怎样实现以人为本?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上,努力解决居民的就业、生活便利化的问题。如果智慧城市仅仅在政府的政绩上面考虑问题,它的效率就会大幅降低,资源就会大幅浪费。所以只有真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才有可能激发新的创新产品的产生,进而带动整个需求水平的提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二,智慧城市要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智慧城市永远和低碳、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永远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联系在一起,永远和提高人在城市的密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怎么样来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是智慧城市不可回避的一个大前提。

  第三,发展智慧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怎么样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公共服务管理是智慧城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现在许多城市的政府更多地把智慧城市建立在一种政绩观的基础上,这会存在很大问题。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关系到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关系到每名城市居民怎样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国际经验看到,国际上很多地区智慧城市科技手段运用上,企业所发挥的作用远超各类政府,企业会把各种科技手段的创新利用到极致,因为它有市场和利益的需求。互联网不是靠政府产生的,它产生于企业,产生于市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运用PPP方式购买企业服务,才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正途。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但是一定要知道企业应该是主导,政府应该发挥各种政策平台的作用,来引导智慧城市企业的主导性作用。

  第四,智慧城市要推动改革创新。众所周知,智慧城市发展严重依赖各类数据端。现在的数据端主要存在两类部门手中,一类在各个政府部门手中,封闭在这些部门的数据库里,没有向社会开放,也没有实现部门间的开放和跨部门的统一整合。怎么能通过改革来打破部门的数据分割现象,实现整合,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社会,这是智慧城市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前提。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更应该发挥新媒体、新移动端的作用。传统的数据库有一大部分属于上报数据,但是新的数据更多来源于每个人,包括每一个手机,每一个基站所覆盖的网络和所有信号。这些信号甚至包括未来的北斗,它会改变我们对整个社会数据的认识,来实现以人为本,每个人以人为本的数据端建设。它会更真实的体现我们空间中人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就业变化、产业变化,以及生活和消费变化。“比如支付系统,打车软件,所有的方面都会对我们产生新的影响。”李铁说。

  最后,要实现跨界整合。不要以一家企业来制定某个城市的所谓智慧城市方案。“因为它是无数个企业的整合。既包括IT产业,又包括房地产企业,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最终要满足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满足市场,带动内需。”

  什么是大城市?是车辆川流不息,还是几乎无处不在的拥堵?抑或是大雨突袭时地面的积水和绵绵不绝的雾霾。在进入城镇化的3.0时代后,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大城市病?如何在大城市里更加智慧地栖居?

  7月29日,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单位主办、北京金博会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16(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序幕。记者借此契机,试图从产业转型、城市布局、商业模式、政策方向等角度,解读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智慧城市从概念探索走向实质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按住建部统计口径,截至2015年年底,智慧城市试点约有400个。

  2015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一部分:总体框架》等23项国家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从政策标准层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从当年四川都江堰城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一度受到热议开始,近两年,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新概念更是层出不穷。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理事长李铁告诉媒体记者,“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它将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治理创新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把中国的经验推向国际,把国际经验引入中国。”

  在李铁看来,有些城市在炒智慧城市的概念,这是一个误区。智慧城市应当成为政府、企业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而不能成为拉动GDP的“万金油”。

  李铁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可能远远超过地方政府,企业受到市场和利益的需求,会把各种科技手段、创新发挥到极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是靠政府产生的,而是产生于企业,产生于市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运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正途。

  据了解,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2016到2018年的工作任务分工》。到目前为止,全国地级市和400多个县级市都已经开始了数字城市建设。

  有资料统计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国智慧城市投资额年均复合增长14.81%,预计未来十年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将超过万亿元。

  企业已经嗅到了商机。在智慧城市领域,传统观念需要改变。企业不应当单纯追求自身业务规模的最大化,而是更应当看重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今年7月15日,华为发布了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首批二十多家合作伙伴宣布加入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介绍说,“以一致的理念形成生态圈的合力,以伙伴之间的能力互补为客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

  的确,在智慧城市领域,传统观念需要改变。企业不应当单纯追求自身业务规模的最大化,而是更应当看重生态圈的良性发展。

  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高亚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社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都大有文章可做。智慧城市不仅是理念的创新,也留给企业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机遇。

  “本次博览会上的许多企业,力求将互联网与实体商业的优势有机融合后形成‘实体+互联网’生态链,积极推动实体商业物联网转型,进而实现智慧化变革。”高亚彪说道。

  跨界创新成智慧城市建设最热“关键词”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互联网+”已成为各级政府助推经济发展、加快城市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而此次博览会,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互联网企业,都将跨界合作作为智慧城市战略布局的一个重点。

  在乐视智慧生活事业部总经理刘彩俊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乐视在此次博览会上展示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全球化开放式闭环生态系统。比如乐视超级电视、超级手机、超级自行车、VR眼镜、运动相机等等。“乐视参与智慧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视生态经济的跨界创新。我们积极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寻求合作共赢,扩宽我们的服务空间。”刘彩俊说道。

  李铁告诉记者:“不要以一家企业来制定一座城市的所谓智慧城市方案,因为它是无数个企业的整合。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最终要满足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满足于市场,带动内需。”

  而华为此次则推出了平安城市、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业务体验。其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展示的一云二网三平台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整体构架。在战略布局规划当中,华为将努力尝试跨界创新,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延伸服务领域。“比如智慧医疗,我们就基于WiFi的移动医疗应用与物联网应用做到统一规划,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移动输液、婴儿防盗等解决方案,实现了对医院婴儿和病区输液的安全监控,避免医疗事故,提高医院服务效率。”该工作人员表示。

  从展会签约情况来看,企业之间跨界合作、共谋发展也是本次博览会的一大亮点。比如北京速通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新奥伟业停车管理有限公司签订鸟巢地下停车场ETC应用合作协议;多家新兴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医疗、教育等单位建立合作意向等。

  透过展会,记者的感受是,智慧城市风头正劲,将带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政务、万物互联等方方面面逐渐从想象变为现实。在这一背景下,智慧城市有望撬动万亿级市场机会,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增添动力。

  近些年,随着我国在智能化、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等诸多领域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 建设也逐渐兴起。在先进技术与传统模式、现代理念不断地碰撞、融合与重构下,诸多智能应用几乎延伸到城市发展的各个角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魔术"般变化的同时,也让城市焕发出令人惊喜的生机与活力。

  何为"智慧城市"?它又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难题?又该如何 "智慧"破解?

  "智慧"如此改变生活

  百度搜索"智慧城市",得到的答案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一系列先进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整合和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通过城 市各个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整合优化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城市科学和 可持续的发展。"

  这样抽象的解释似乎不太容易理解,那么如果这样说——

  自从 4G 网络覆盖了地铁公交,北京的小李就不那么愿意开车上班了,因为一个多小时的路 程可以用来看书、追剧、逛淘宝,还可以处理一下紧急的工作邮件。便捷的移动互联网和不再"卡 壳"的网速,让原来难捱的路上时光被充分利用甚至成为了一种"享受"。

  最近迷上了"网购"的孙阿姨再也不用为买了米面粮油却扛不动而烦恼,因为只要在家动动 手指,就有快递小伙儿把这些重物直接给送到家。

  在这个大雨不断的夏天,海口的许先生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关注城市积水、便民服务、排水的 APP,帮了他大忙。逢雨日,许先生出门前都会打开这个应用,查看一下哪个路段有积水需要绕行,提前选择好交通方式和路线给他免去了不少麻烦,让他倍感贴心。

  一部手机就可以交易支付、跟踪快递、查寻违章、实现远程医疗;轻划屏幕,景区热力地图 跃然"屏"上,人流趋势一目了然;通过"天眼工程",民警可以"视频站岗、鼠标巡逻","天网"下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上至市长下至科员,电子政务系统全员接入,审批效率成倍提升; 道路轻微事故,无需交警和保险人员到场,当事司机掏出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快速处理,耗时不到半小时......

  可以再想象一下,随着智能化发展,我们可以在智能终端的指导下快速地找到车位,每天走 进家门的时候能通过智能终端来遥控家中的所有智能家居,比如自动打开百叶窗窗帘、自动调整 灯光亮度、空调温度......这所有的智能化被我们统称为"智慧城市"。

  "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智能化的都市之中,享受着智慧城市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可以说,智慧城市已经从原先的概念探索进入了实质建设阶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为“弯道超车”创造新机遇

  “随着城市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面临的挑战也愈加繁多和复杂。对于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大城市的'城市病'也将更加严峻。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挖掘城市潜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杨保军表示。

  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规划》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且指明了网络信息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六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幕正式拉开,截至去年底,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增至 500 多个。

  其实,中国在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方面一直紧跟世界步伐:早在1995年,就提出的数字城市建设,那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1.0时代。10 年后的 2005 年,进入互联城市或无线城市的2.0时代。 随着2009~2011 年“智慧地球”的提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始进入3.0时代,即"感知智慧城市"。

  “感知智慧城市”的特点,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促进城市运行的便捷化和高效率,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大量数据表明,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更是必然趋势。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今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如何抢占新技术革 命制高点,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现在全社会各方各界都在 积极思索并实践着,建设好智慧城市,或许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新机遇。"杨保军认为。

  智慧城市还需“智慧”建设

  “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实际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中普遍存在缺乏顶层设计、信息孤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众获得感不强等问题。 严格来讲,很多'智慧城市'其实还处于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的发展阶段,距离'智慧'还有不小的距离。"杨保军说。

  "智慧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联盟理事长 李铁在近日举办的"2016 中国智慧城市年度论坛"上指出,我们通过国际经验看到,在很多城市 的各类企业管理上,在智慧城市科技手段运用上,企业所发挥作用远远超过政府,企业会把各种 科技手段和创新利用到极致,因为它有市场和利益的需求。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如何 运用好 PPP 方式来购买企业的服务,才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正途。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但一定要知道企业才是主导,政府应该发挥各种政策平台的作用,引导企业发挥主导性作用。

  但是不是把主导权交给企业就能"坐享其成"了?业内人士认为,规划类的主导权还应掌握 在政府手上。有专家表示,智慧城市虽然与信息化部门的业务有一定交叉,但大部分内容还是比 较陌生的,于是很多城市选择了向规划类企业购买服务,委托他们进行规划。

  然而,"甩手掌柜"并不好当。据报道,住建部一位主管领导曾在一次内部试点培训会上指 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时,存在多个城市申报材料相同的情况,有的城市的申报材料上甚至 写着其他城市的名字。这当中折射出来的问题显而易见,部分企业制定规划时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想当然地胡编乱造,甚至一稿多用,骗取服务费。另外,现在很多规划类企业都有自己 的产业合作伙伴,而不是从实际去考量和规划,上了很多不必要的项目。

  杨保军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调动来自方 各面的力量。"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不是纯靠政府、纯靠企业、纯靠市场就能解 决的,必须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创造力,构建政府、企业、大众三方加智库的架构,形成合力效应, 为各方发展创造机遇。"他表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像铁路那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是"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推进。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经济、政策、管理多管齐下,需要 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智慧城市考验政府的管理水平,需要城市管理者、领导者的大智慧。

  人文型智慧城市是终极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不是只有技术就万事大吉,还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强调人文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高目的不仅要有物质与技术的便利、制度和秩序的保障,更要有人的幸福和梦想。以人文智慧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数字科技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 重点是先进信息通讯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二是以市政管理为中心 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效率;三是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和文化消费中的应用, 提升城市的人文关怀和居民的幸福满意度。

  “目前我国的基本情况是,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受到高度重视,而人文型智慧才刚刚提出。当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如果脱离了市民日常信息消费和使用需要,智慧城市 建设也就偏离了城市发展的本质和目标。”刘士林表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仿真等技术再发达,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交通等建得再先进,如果不能和市民,和城市信息“汪洋大海”中具体的“求助者”结合起来,那就既不可能降低城市运行的巨大压力,也不可能真正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性,最终达到"科技让城市更智慧"的目的。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同样,‘技术’和‘管理’也只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而人文型智慧城市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把‘不可缺少的手段’与‘不能抛弃的目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早日建成有意义、有价值、有梦想的中国现代化城市提供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工程支持。”刘士林说。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型智慧城市”?一位城市基层信息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理解是,“人文精神就是我们从传统和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传统价值、本土情怀。一个大众参与、人人自我约束、 居民需求能得到精准及时的反馈和满足、依靠科技优化资源配置的城市才是我们要的智慧城市。 不仅如此,智慧城市还要有城市性格。城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会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这是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如果忽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再现代的科技也不能使人内心充实和幸福。”

  智慧城市被一些企业和专家称为“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近两年,智慧城市圈地运动越发火热。自IBM在2008年11月于美国纽约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相关话题迅速延烧,智慧城市的概念,更是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透过云端运算、物联网、巨量资料分析等技术的结合,将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城市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物和油气管道等,不仅可以让居住在城市的民众生活更加方便,同时也更加安全。

  但近年来面对极端气候所带来的土石流及水灾的侵袭,许多民众普遍希望智慧城市应该尽速建立智慧型防灾预警系统,降低灾害的损失。如由财讯杂志、台北市电脑公会、非凡电视台及山水民调公司所共同主办的全台湾智慧城市大调查中,就发现智慧型防灾预警系统已是现阶段台湾民众最殷切所需项目,需求度高达九成。

  近期发生许多城市灾害事件,如巴黎恐怖攻击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高雄市气爆事件等,更再再凸显出城市安防管理的急迫性,由于城市区域面积日益扩大,地下管线复杂,新建项目数量多,本来就很难做好灾害控管,加上许多城市积极发展观光,导致外来人口大幅增加,更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高龄人口增加基础建设老化

  即使不考虑外来人口,现代城市维安压力也是日趋提高。根据联合国预估,全球人口超过500万的都市于2015年有73个,2020年将成长至86个,2030年更将达104个,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与集中,不但导致城市基础建设的负担日益加重,也让灾害的控制变得更加复杂且困难,城市灾害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除了人口数量的问题外,人类平均余命增加加上少子化趋势,导致高龄人口比例大幅增加,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ECOSOC(Economicand Social Council)最新发布的预测显示,从2013年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8.41亿成长一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Moody‘s)也发布报告指出,全球有68个国家或地区将在2015年进入高龄化,到2020年将有13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超高龄社会的阶段,由于高龄人口不但生理及心理都容易受到伤害,面对灾害的应变能力也比较弱,都让城市安防的困难度因而提升。

  许多先进国家在二战后的主要城市建设,历经几十年的时间变迁,配合保存传统文化及历史的潮流,以及居住正义的人权议题,已经很难进行大规模的重建规划,许多重要基础建设都已相当老旧,也为城市安防带来重大威胁。

  如纽约市机场等基础建设平均年龄已超过40年,台湾使用历史超过40年的主要河川桥梁就超过390座,预计2025年时将有1,090座主要桥梁年龄突破50年,如果无法进行重建,维修与更新不但将会耗费大量人力及物力,面对天然灾害的抵抗力也随之大减,因为设施故障而发生灾害的机率也随之增加。

  整合资通讯技术是建构关键

  为了有效改善前述的城市安防问题,导入资通讯相关技术,设法提升环境侦测与判定能力,才能因时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方案。如何减少城市安防系统维护及升级人力的需求,也是城市安防建设的重点,不仅在于能够即时检测及更新软硬体建设,更要确保系统运作的可靠度。

  此外,如何将存在于城市与安防的相关系统,如交通、预警、防灾、犯罪打击等系统加以整合,共用资讯,提升综合治理与判断的能力,才能提升灾害发生前的预警能力,而且在灾害发生时,也才能及时加以处理。

  目前许多智慧城市需要的资通讯技术,如云端运算、物联网、巨量资料分析及智慧手持装置等,都是城市安防关键技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最主要的关键技术,包括前端资讯采集、资讯传输及后端资讯分析处理等叁大环节,必须要互联互通,尤其是提高不同安防系统的相容性,设法打破城市安防建设中的资讯壁垒和孤岛的问题,提供更多样的资讯服务收发方式,并透过控制简单化、高相容性系统等设计,让城市安防系统的管理与操作变得更加容易,也得以提升决策速度。

  但也因为对于网路及资通讯设备的依赖,城市安防建设同时也得面对数据被窃取、安防系统主机遭到攻击而瘫痪的风险,不仅可能导致城市安防建设破功,也可能会因此无法追踪事故的塬因、源头和过程,如何确保资讯安全,势必会是大量导入资通讯建设的城市安防系统,必须要特别注意的课题。

  但在确保城市安全的同时,如何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不会感觉到生活处处遭到监视的威胁,避免个人隐私遭到侵犯,也是城市制定安防政策时,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

  此外,传统的城市安防工作,多半是由警消单位负责制定标准和作业流程,透过治安防控、紧急指挥等系统,满足市民安居乐业的需求。但为了符合资讯共用的联网安全趋势考量,如何建立自动感应、自动适应及自动判断的城市安防系统,将过去集中在城市治安部门的管控权,透过去中心化的概念,释放到城市的每个角落甚至市民手中,让每个市民都能成为城市安防系统的一份子,是其中的关键。

  从传统安防业务到智慧城市安防建设,需要的不只是软硬体技术,更是管理观念的一大革新,目前已有许多安防产品已在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家庭等诸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将其纳入城市安防系统的一环,也是值得考虑的方向。

  没有城市安防就没有经济效益

  工研院IEK指出,根据世界银行估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实际应用程度85%时,在城市投入GDP不变之情形下,财富可增加2~2.5倍,也意味着智慧城市建设有机会促进该城市两倍的经济成长,等于也证明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价值。

  事实上,全球因智慧城市的蓬勃发展,至2020年将可望创造出达1.5兆美元的市场价值,根据市场比例排序分别为:智慧政府/智慧教育(Smart Governance/Smart Education;20.93%)、智慧能源(Smart Energy;16.65%)、智慧医疗(Smart Healthcare;15.26%)、智慧安全(Smart Security;14.11%)、智慧建设(Smart Infrastructure;13.75%)、智慧建筑(Smart Building;10.21%)及智慧交通(Smart Transportation;9.09%),而2012年到2020年之预测复合成长率前叁大应用,分别以智慧能源最高(19.6%),其次为智慧交通(14.8%),第叁为智慧安全(14%)。

  智慧安全虽非目前排名最高的应用,但随着几个主要大城市遭遇恐怖攻击,建构城市智慧安防系统的急迫性显然将大幅提高,因为只要城市不够安全,势必会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根据伦敦金融时报报导,法国巴黎在2015年11月遭遇恐怖攻击后,法国的旅馆与餐饮业的营运都大幅重挫,连带也影响长期的经济发展,也让许多可能带动经济价值的智慧城市建设,英雄无用武之地。

新浪地产
关键词:智慧  网络安全预警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