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住房已成新房成交主力 北京发声严控
导读
多数受访者认为,未来对商住项目的政策方向倾向于“减少新增供应量,逐渐消化当下市场库存量”。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目前北京市有关领导对此的表态是“不能再新增商住”,“坚决不开商改住的口子”。
继通州区出台对商住项目的限购政策之后,北京商住房有可能迎来全面管控。
据本报此前的报道,北京市国土和规划委、北京市住建委于8月17日召开商住房专题会议,拟暂停商办用地上市。对于所有已批未建的商住房项目,则列出清单重新审查,并对有问题的进行整改。若此令一出,未来北京楼市将再无新增商住房。
这种政策预期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事实。过去几年,商住房在北京新房市场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16年以来,北京商住公寓的成交规模已经超过住宅,成为新房成交主体。
商住房“逆袭史”
所谓商住房,是指在商业、公建等非住宅地块上开发建设、设计有独立的厨卫水电并以分割产权的方式对外销售的项目。与纯住宅项目不同,商住房项目的产权通常在40年或50年,水、电、物业等费用也高于住宅项目。
多年来,北京市场一直都有商住项目成交。据中原地产统计,2010年至2015年,北京商住公寓项目成交量相对平稳,除2014年因整体市场降温而下滑至1.3万套以外,年成交套数均维持在2万套至3万套之间。
其间,北京商住公寓项目的成交规模也明显低于同期的住宅项目,约相当于后者的1/4-1/5。若算上二手房交易,商住公寓在北京楼市中所占比重就更低,2015年不到7%。
商住公寓项目之所以受到市场青睐,在某种程度上与政策有关。2010年4月底,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住宅限购政策,对非京籍购房者的限购门槛设定为“1年的社保或纳税证明”。2011年初,北京又将限购门槛提高到“5年的社保或纳税证明”。
随着大量购房者失去购买住宅的资格,商住房的价值得以体现。此后,不少房地产企业也将手中的商业地块改造成住宅来出售,得以较快地消化库存。与此同时,在“商住倒挂”的北京楼市,商业项目改成住宅后,还能以较高的价格售出。
对于这类项目,北京市曾多次明文禁止。2010年4月30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酒店类项目销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酒店类项目立项核准或备案批复文件后,不得擅自改变项目用地性质和规划用途经营使用,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分割转让。
2011年5月,北京市下发《关于加强部门联动完善商业、办公类项目管理的通知》,提出商业、办公类项目“不得采用单元式或住宅套型式设计”。
但政策效果并不好。据中原地产统计,2012年至2015年,北京新增商住公寓的供应套数从22038套攀升至36406套,涨幅为65.2%。同期供应面积的涨幅为35.6%。
2016年5月5日,北京市通州区对商住项目实施限购,非京籍购房者的门槛同样为“5年纳税或社保证明”,且仅能购买一套。随后,市场又传出北京商住限购范围将扩大至其它区县的消息。于是,商住房出现恐慌性成交。
中原地产统计显示,截至8月17日,北京商住公寓共成交42030套,超出过去两年的总和,合计签约金额达到783亿。而同期的北京新房住宅也仅成交3万套。
限购可能性小
北京商住项目的热销,也与土地供应和产品结构有着深层次关系。
上述机构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北京成交的纯住宅类用地规划建筑面积约1800万平方米,但同期北京成交的住宅面积为4275万平方米。“供需比高达1:2.4,说明住宅供应是透支的”,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近几年北京的土地供应规模和住宅供应规模在逐年下降。且随着保障房配建制度的存在,以及土地价格不断攀高,整体有效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新房市场出现高端化倾向。
北京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微博)就曾多次指出这一“结构性问题”:保障房定向分配,高端住宅供应过剩,普通住宅供应出现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以小户型为主、不限购的商住公寓项目恰恰填补了这一缺口,并成为市场青睐的对象。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多个商住公寓项目出现开盘“日光”现象,成交热度丝毫不亚于纯住宅项目。
张大伟指出,根据北京市住建委的数据,当前北京商品住宅库存约5.8万套,剔除回迁房,实际库存仅约4.1万套。同期,北京公寓类项目库存在3万套左右。他认为,根据此前的供地情况来看,商住公寓的潜在库存更大。
因此,若住宅供应不足的情况延续,商住公寓类项目在市场中的比重还将攀升。
正因如此,张大伟认为,为避免对市场带来严重影响,北京对商住项目实施全面限购的可能性并不大。未来对商住项目的政策方向倾向于“减少新增供应量,逐渐消化当下市场库存量”。这一观点也得到多数受访者的认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目前北京市有关领导对此的表态是“不能再新增商住”,“坚决不开商改住的口子”。目前北京各部门正对相关项目进行摸底,校核设计方案后,本月底审核结果将汇总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