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中那些被颠覆的“真理”:一铺养三代成回忆
中国传统的“买房置地”观念,无论富庶与贫穷,从来都是一个家庭财富积累的终极梦想。
徽商,买房置地、大修祠堂、扬州瘦马、歌舞弹唱。1300万两白银维修胡氏祠堂,100万两贴个金,40万两唱一出《长生殿》……如今,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如同默默老去的佳人,诉说着曾经的传奇。
晋商,由捣腾盐业起家,到创立“中国华尔街”,最后没落,留给后人的也是“买房置地”的直观印象。如今,当我们来到乔家大院,除了感叹主人家的传奇经历,大概也会忍不住对这套让人叹为观止的大宅抒情一番吧。
湖商,由蚕丝起家,积存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富可敌国的财富,但到最后,还是买房置地。1862年,上海租界的一半房产都归湖商陈熙元;湖商首富刘家,在上海的出租房屋700栋,月入白银5万两……是不是很有温州炒房团南征北战、山西煤老板一掷千金、东北富人齐下渤海、中国富人海外把房产加入“购物车”的既视感?
历史不仅会轮回,还会告诉我们很多很真实的东西。传统观念的存在是很难被彻底更改的。作为中国人,房地产永远是家庭资产配置最重要的一个渠道。盛世购房置地、乱世购买黄金,这些都是历经风云变幻的中国人积累下来的投资准则、至理名言。
然而,尽管如此,传统观念也时刻被革新,购房置地观念也不例外,其变得更为多元化。比如,向来,买个铺,做点小生意,是很多家庭传统的谋生手段,“一铺养三代”的投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然而,我们发现,随着商业格局的彻底革命,电商丛集商业环境大变局的来到,“买铺”作为投资的手段,其获利难度已经越来越高,有人更是投资失手,甚至发出“一铺伤三代”的感叹。
而购房观念也一样,不可能一成不变。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房子的投资价值不再如前,再加上更多元的物质观念与更国际化视野的价值取向,年轻人在房子面前,比我们更加从容。
对于是否要购房,购房是否结婚的必要先决条件,这些观念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许终于有一天,我们对于购房的热情会降下来,我们会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购房观念,房子不再是压垮很多家庭的稻草,房价也不是大家吐槽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