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碎沙井村!看得见的拆迁 留不住的乡愁!
新浪乐居讯 沙井村,和西安众多城中村一样,是都市"蚁族"的乐土,漂泊者的寄居地,村民赖以为生的家园……最鼎盛的时候,在这0.3-0.4平方公里的地方,居住了十万人。
而对于漂在西安的人而言,城中村一定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这里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一幕幕,或许它就在的印象里。作为曾经长期生活在这其中的一员,对其产生的精神依恋和芸芸众生在其中演绎的种种小市民般的悲欢离合。
沙井村不是驿站,是留下青春足迹的地方!
在村里,爱情也是美好的,情侣们往往吃的像农民也感觉像皇帝,单纯和知足让她们比那些身着名牌衬衣、脚踏正品真皮的金领们快乐许多,山寨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衬衣是什么牌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衬衣里包裹的这个胸膛能让你依靠多久,鞋子是不是真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着这双脚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浪漫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无所有的那些年,浪漫的我们忘记了时间可以让一切改变。
在这里已经居住8年的霍氏夫妇,如今他们已是而立之年,沙井村有着他们的青春与爱情!
8年之前,他们是来自于河南的少男少女,他们并不相识,八年之后,他们却成为彼此的依靠。男的靠着一间10平左右的面馆生意立足西安,女孩则是在周边的一个饭店以服务员的身份安身立命,女孩每天晚上十点才下班,而每天的下班路上必须经过面馆,长此以往,两人便相识相知,在互相的交谈中得知都是河南老乡,更是拉近了他们的距离,终于在三年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面馆的女主人满脸幸福的给我们讲述着她们的爱情故事。
面对即将拆迁的沙井村,女主人说,这里对她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承载了她的青春梦!对其他人来说,沙井村的拆迁是城市发展的更迭,对她而言,拆掉的是她的青春足迹,会充满着不舍与留恋。
沙井村不是村庄,是希望,是梦想的启航点!
很多来西安打工、上学的人都记得这个名字--沙井村,有人说这里是很多人梦想的启航点。在这里穿梭着形形色色的人,尽管生活环境恶劣,但也不难看到穿着时尚、气质优雅、精明干练的白领。秦宇就是这类人中的一个,他说目前最担心的就是沙井村已经拆了,而自己还没能力在西安买房。
提起城中村,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遍地的路边摊和小旅馆,可是对于在这里生活的秦宇来说:"我已经慢慢的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情调,下班走到这里就放松了,可以和小摊贩讨价还价,可以大声的说着方言,可以体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那种快感。"也许从外表看来,这个穿着西装革履的男人应该是坐在装修精致的咖啡店拿着杂志的那种,或许怎么也不能把他和城中村联系起来。这也是城中村的"魅力"所在,你永远也想不到迎面走过来的这个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你也想不到他平时接触到的是哪些人,你也不知道他为着明天又有怎样的打算。
秦宇租住的是沙井村的一个带有卫生间的单间,每个月的房租是600块钱。虽然每个月工资达到了4000元,完全可以花上四分之一租个小区的房子,但是秦宇却解释作为男生他不怕吃点苦,这些省下来的钱还能用在其他很多地方,比如说攒钱买房。
秦宇的心中有一个古城置业梦,他不敢去看房产新闻,也不敢看遍地都是的房产广告,因为他知道就算房价再怎么跌,就算广告再怎么说低价,买房对他来说都只是望尘莫及。在他看来,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钱还没有攒够,城中村就慢慢的消失了,这样的话离在西安买房又远了一步。
沙井村不是地名,是赖以生存的祖业!
74岁的朱爷爷住在"沙井村1号",却总是梦见村里小院喂鸡、打扫院子、和租客一起抽旱烟的场景。
朱爷爷一家是地道的沙井村村民,已经在"沙井村1号"住了2年。老人说,新楼里倒也都是熟人,就是年纪大了,上下楼太费劲,坐电梯头晕眼花,所以就不常出门了。
"还是怀念老房子,住了一辈子都习惯了,经常会去院子里看看。"朱爷爷说,许多租客都在这里租住了七八年之久,渐渐也有了感情,总想和几个老租客一起拉家常、下象棋,也总是能想起和之前邻居们的一些往事。
最让朱爷爷犯愁的是一些戒不掉的习俗:"老房子还在,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还可以去屋里烧纸和烧香,敬神祭祖保佑家人来年平安健康,如果房子真的拆了,对我们来说,就等于是把我们祖祖辈辈的基业连根拔起。" 年过七旬的朱爷爷扼腕叹息。
其实,对于年轻一辈的村民来说,每个月过万的收租是他们全家的生活来源。
"我们村好多家,每个月收租都上万,如果这笔收入没有了,可能连孩子每年上学的费用都是难题。"在小学门口接孩子的郑女士抱怨到,自己无一技之长,每天就是接孩子、做饭、干家务,收租来保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若沙井村真的拆迁了,我们的生活将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