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 这样真的好么?
有个朋友最近跟我说,他准备把家里的固定电话给拆了,因为几乎用不着了,然后感慨说:当年花了我那么多的装机费。
年轻人可能不明白“装机费”是啥意思。它也叫“初装费”。就是申请安装固定电话,得向当时的电信局交一笔费用。据说早年的初装费高达1万多块。我那时刚参加工作,老被安排出差,跟家里联系很不方便,就咬牙花了几千块装了电话,初装费几乎相当于一个月工资,那叫一个心疼。
跟这个费用相近的,还有手机“占号费”。因为交了这笔费用,我决定用时间来摊薄成本,所以手机号码一用就是10多年也没有换。
这两笔费用现在是不收了。跳出通信信息产业,交通领域有笔费用一直在收,叫做收费公路通行费,主要是高速公路通行费。如果说,“初装费”和“占号费”是一次性收齐的话,高速费则是分次收,持续不断地收。相同的是,它们筹集的资金都特别庞大。
虽然争议甚多,但专家说,初装费和占号费的征收,为我们通信信息产业的初期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同样,高速费之于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意义,不可低估。如今我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资金层面即主要受惠于此。
我没有去查询每年初装费、占号费、公路通行费的总额,但可以肯定,它们中的任何一项,都无法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简称地价款,民间俗称卖地费)相比。2015年全国的土地出让金虽然下滑超过两成,仍达到3.25万亿。孰可望其项背?
看过房地产发展史的朋友已经知道,1987年12月1日深圳土地使用权拍卖,不仅是土地市场化的第一啼,而且直接推动了宪法有关条款的修改,以及《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然后才有1992-1993年的第一次房地产热。
但是,只有到2004年以后,土地市场才蔚然大观,全国土地出让总额连创新高。
21世纪初的那几年,从土地协议出让,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土部曾经用了很大的力气。因此有专家说,市场化出让土地的全面推行,国土部功莫大焉。但是,行政部门的力推固然重要,同等重要的是市场的力量。
协议出让土地,在权利自由裁量的背景下,有着难以抵挡的“暗吸力”。但到了2004年后,地方政府突然发现,土地收入的诱惑已经到了任何人也无法拒绝的地步。
一是土地收入来得快,“净利润”高。一幅土地,一捶下去,少则几个亿(当年是几千万),多则数十亿(当年可能是数亿)。当然,土地整理需要花不少钱,譬如拆迁、建设基础设施,但粗算起来,“净利润”高的,50%以上,一般的也有30%、40%。
我曾经跟朋友讲过,卖块地就有几个亿的纯收入,培育一家国企,费老大的劲,每年能拿到几千万的税收就很不错了,还要担心哪天它会不会陷入亏损的困境。哪有卖地这般嘎吧脆。
二是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土地收入不是财政收入,但它相当于财政收入的占比,已经到了任何城市政府都无法忽略的程度。无他,源于地价一直在上涨。
有专家说,地价涨幅超过房价涨幅,我不敢如此断论,但地价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却为过去10多年的房地产市场所证明。请注意,第一轮以一线城市和二线热点城市为代表的房价波澜壮阔的上涨,是从2004年开启的,而如上所述,那一年正是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全面推行之始。
后面的情况,你已经知道了,地方政府尝到的“甜头”,远不止是卖地一项。房地产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住房消费对相关产业链的带动,直接间接带来的税收,近几年已以万亿计。这样的规模,不忍直视,无法忽视。
我多次重复,房地产业与整个经济的关系,是过往20年来尤其是2004年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的典型写照。如果不极大地削弱房地产之于经济势大力沉的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还很漫长。
多年以前,我在早先供职的单位写稿说,以土地收入为代表的房地产收入,为我国城市建设尤其是耗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事实。但与此同时,也点燃了熊熊的诱惑之火。某几个城市的土地到期事件,在《物权法》的“自动续期”之前,地方试图擅自加上“有偿”二字,其来有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