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公积金告急 “国家住房银行”再成热点
楼市回暖引发公积金使用需求的持续旺盛,多地住房公积金明显捉襟见肘。各地在启动应急预案之时,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住房银行”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焦点。
目前中国公积金属地分散管理,不能跨市融通,贷款需求旺盛城市资金短缺,贷款需求不足城市资金闲置,住房公积金资金的闲置不仅与居民购房贷款难形成矛盾,也与保障性住房投资需求不匹配。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房地产的火是一时的,现实依然压力山大,库存持续高企。而“国家住房银行”能真正激发需求,消化库存。
贷款发放额暴增 多地公积金使用情况超“警戒线”
2015年公积金年报数据显示,京沪两地公积金贷款发放额同比暴增近3倍,京沪深三地公积金均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
而从结余情况来看,上海2015年末资金结余存款41.7亿元,主要为1年以上定期,活期为零。北京2015年末公积金结余存款348亿元,其中活期4亿元,深圳2015年末公积金结余存款423亿元,其中活期仅100万元。
除了一线城市,楼市成交同样火爆的二线城市公积金贷款额度也普遍吃紧,南京、苏州、南昌等地个贷比约100%。个贷比达到85%就处于警戒水平,意味着公积金“池子”里的“水”少了。
据南京住房公积金2015年年度报告,2015年全年南京住房公积金个贷比已高达104.58%。苏州的报告则显示,到去年底,苏州市公积金资金运用率达99.43%,市区则高达117.04%的历史高点。而截至去年底,南昌住房公积金资金运用率达101%,同比增长28%。
这也导致了今年以来上述地区公积金贷款效率走低,周期延长,有的地方二手房甚至最长要等四五个月才能收到放款。公积金“余额不足”的现象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惕。对此新华社刊发评论文章称,公积金意在便民利民。一旦“余额不足”,当迅疾启动应急程序,确保不穿底、不失信,保证存缴者的利益。
“国家住房银行”再成热点
近年来公积金制度漏洞的逐渐暴露,公积金应有的作用不断被弱化,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中国公积金属地分散管理,不能跨市融通,贷款需求旺盛城市资金短缺,贷款需求不足城市资金闲置,住房公积金资金的闲置不仅与居民购房贷款难形成矛盾,也与保障性住房投资需求不匹配。另外,由于不具备金融职能,金融业务要委托银行办理,导致管理成本高,服务效率低,存在风险隐患。
国务院去年年底公布《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送审稿)》,首次允许发行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支持证券,这被认为是为国家住房银行的设立铺路。
其实早在去年4月份,住建部公积金监管司司长张其光就撰文称,中国设立国家住房银行条件已基本成熟,改革依据充分,资金规模巨大。
“目前房地产业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房地产化’短期内难以扭转。设立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或可定名为国家住房银行),是增加住房消费需求的有效措施。建议加快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将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整合为国家住房银行,向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提供低息住房贷款,增加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需求。”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则认为,房地产的火是一时的,现实依然压力山大,库存持续高企。而国家住房银行能真正激发需求,消化库存。
“住房公积金已经开始出现收支缺口,必须加快改革,通过组建国家住房银行拓展负债和收入来源,同时拓展投资范围,把公积金这块存量资金盘活。国家住房银行的最大意义是通过严格的标准,降低合理购房需求的融资成本。”
“不同于国开行住房金融事业部,国家住房银行是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基础设立的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针对中低收入人群购房,是需求端。”中国房地产协会副研究员康俊亮称。
不过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赵路兴指出,国家住房银行不仅仅是公积金条例改革便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
目前住房公积金主要由地方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支配,如果设立国家住房银行,那么地方利益将受到影响;当前的住房公积金主要存入中国建设银行的账户中,一旦建立住房保障银行,资金池发生改变,也将带来重大利益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