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企业要坚持诚信经营 远离“黑名单”
最近,“黑名单”制度正在向我们袭来,如故宫就文物被刻字报案,开始实行“黑名单”制度。而在去年,国家针对违背市场竞争规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早就提出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北京市即将实行环境违法“黑名单”制度等。这一系列的“黑名单”,给传统门窗行业敲响了警钟。
“黑名单”制度全面袭来
最高法相继公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对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做出进一步限制,列入信用“黑名单”,使其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和信用代价。
国家质检总局正在加快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管理办法,对严重失信违法的企业,要在经济上重罚,在法律上严惩,在社会上曝光,加大惩戒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不久前公布的“国抽”不合格产品将禁销,使得质量“黑名单”的分量不断加重。
史上最严《环保法》推出的“黑名单”制度,通过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环境保护机制,对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布,成为企业贷款、政策优惠的重要考虑因素。门窗企业今年以来在环保方面遇到的种种际遇,已初现“黑名单”制度的作用。
国务院安委会日前制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从土地使用、政府采购、证券融资、财税支持,以及银行贷款方面对“黑名单”上的企业进行严格限制,进一步从多方面确保安全生产的落实,旨在使有安全生产不良记录和失信行为的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门窗企业要注重诚信经营
建立诚信体系,不仅是道德约束,更有法律干预。不同侧面的“黑名单”制度,都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门窗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必须恪守的底线。不管是对欠薪“跑路”、拖欠货款的“老赖”企业经营者,还是藐视质量、无视标准甚至制假售假的企业和品牌,或是为一己之利而忽视环境保护、不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抑或是没有安全发展理念,不能为员工及地方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的企业,凡此种种,都将逐步列入诚信体系中的“黑名单”,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会对企业经营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黑名单”制度对门窗企业象一道“紧箍咒”,且有越来越紧的趋势,将倒逼企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步入健康、和谐、科学发展的轨道,将促进企业由内而外的蜕变与升级。“黑名单”制度看似对企业的要求、约束严格了,企业的日子难过了,但从另一个视角看,也是一种助推企业加速创新驱动、提速转型升级的隐形力量。
不同侧面“黑名单”制度的接踵而至,是对门窗企业转型升级的考验和促进,是门窗企业创新驱动的动力和方向。面对门窗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结构性问题,除依托创新驱动和正常市场竞争进行调整优化之外,通过制约性政策和强制性法规推进优胜劣汰、优化升级,也是一个重要手段。
其实,“黑名单”制度并不可怕,门窗企业要正确认识。“黑名单”制度,有利于规范市场发展,让企业有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只要门窗企业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就能远离“黑名单”,还能享受到“黑名单”带来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