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督导进度 不动产登记斩断退路

今年3月1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实施,而后,国土资源部成立督导组至全国开始督导工作,各地正式开始了不动产机构与制度的整合设置。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时间表,到2018年,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将投入运行。

  经过8年的酝酿之后,不动产登记逐渐落地。

  8月20日,广东省中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该市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已将国土资源局与房管局的土地、房产产权档案整理完毕,而与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之间电子数据移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4月1日挂牌成立的广东省中山市国土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是广东省地级市中挂牌的第一个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这个成立了不到半年的正科级单位,将在未来负责中山域内土地、房屋、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登记工作。

  “如今,中山市国土资源局正在对原有的房地产登记系统进行改造,确保9月底前核发不动产登记证。”中山市国土资源局上述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据悉,中山市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正在筹建中,完成升级改造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将设立不动产登记窗口,为方便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在市审批服务中心及各镇区国土资源分局,亦有设立办事窗口。

  广东中山的不动产登记进度,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1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实施,而后,国土资源部成立督导组至全国开始督导工作,各地正式开始了不动产机构与制度的整合设置。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时间表,到2018年,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将投入运行。

  从一开始,不动产登记便受到极大关注。外界也对此有着诸多解读:不动产登记实施后,将“为房地产税的征收做准备”,将影响房价,不动产登记实现“以人查房”,将有利于国家的反腐……

  外界的种种解读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甚至国土资源部的重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首任国家不动产登记局局长王广华还因此特地接受了媒体的专访,对上述解读作出了回应。与外界的关注点不同,政府高层自有其更完整的逻辑。

  国土部监督全国进度

  在中山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成立后至今,东莞、顺德、广州等广东省内的13个地级市、15个县(市、区)的不动产登记中心相继挂牌。

  6月上旬,与中山市一江之隔的广东东莞,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不动产管理局也悄然挂牌。8月22日,东莞市房管局的一名职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东莞市房管局的房产登记职能将移交到国土资源部门,房屋安全监测等与市场管理类的职能则划归到市建设局,房管局将被撤销,员工也将分散到市国土资源局与建设局。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相关职能划归也在东莞市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中进行。上述房管局职员说:“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挂牌了,但人员还没到位,办公室也还没有。”

  广州市亦在行动。8月14日,广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才在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大楼挂牌成立。几个月前,广州市国土资源局一名负责人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中山成为第一个挂牌不动产中心的城市是因为其早就实现了房屋登记与土地登记的统一,而广州也是统一的,但“不久前进行了机构改革,所以放缓了”。

  无论如何,在3月1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后,广东省不动产登记的相关工作便已全面启动。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局对媒体公布的消息,截至目前,广东省已共有13个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15个县(市、区)完成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和机构设置,将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设立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分别占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和县(市、区)总数的59%和12.5%。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广东省不动产登记推进工作总体稍显滞后,进展不平衡,但会确保市县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和机构设置工作在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

  实际上,为了保证在2015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不动产登记的市县机构职责整合,国家国土资源部一共向全国派出8个督导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督导。

  过去两个月里,督导组一共去了全国60多个地级市,30多个县,宣传中央和部里的政策,对地方各种疑惑进行解答进行培训,督促各地在不动产登记工作的推进工作。

  8月初,督导组对全国不动产登记机构和职责的整合情况做了一个统计,统计显示,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已经完成了105家,接近1/3,市县层面上完成了532家,接近20%。

  未来四个月将进入提速期

  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局常务副局长冷宏志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市县两级的不动产登记机构的整合工作,进度相对有些滞后,有些地方,省里统一下发文件,文件下发需要过程,所以一些市县等省里边统一部署,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对于不动产登记推行进度不快的原因,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教授郭巍青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从行政治理的角度来看,市县一级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是特别完善,国土资源部成立了不动产登记局,而各市县相对应的不动产登记部门还没有建立起来,有着客观原因。

  冷宏志说,根据时间表,未来四个月将进入提速期,接下来督导组的副领导还要带队,对重点进度慢的地方,进行重点督导。

  国土资源部在推进全国不动产登记实施上确实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表。早在2014年,国土资源部便提出,从2014年开始,用1年时间基本完成各省、市、县级不动产职责整合和基础制度建设,2年时间逐步衔接过渡,统一规范实施,用3年时间全面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用4年时间运行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最终,在2018年之前,实现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投入运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实时互通共享和依法查询。

  而为了保证全国性不动产登记系统的推进,中央做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其中包括2014年12月国务院颁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2015年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启用不动产登记簿证样式;8月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做好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

  广东省不动产登记工作推进时间表也切合了国土资源部的布局,2015年10月31日前,广东省将省级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报到国土资源部,2015年12月底前,将确定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颁发新证的时间并向社会公告,2017年底前,全省的不动产登记全面实施。

  已无退路

  2014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时,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微博 博客)在微博上说:“这是好政策,如果年内实施,房价马上会跌。”而前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微博 博客)则说:别放空炮。他们共同认为:这是一个好政策,但实施有很大阻力。

  早在2007年,《物权法》发布时便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几年间却不见下文。2013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时,再次明确“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一年多后的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2014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规定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这一次明显不是“放空炮”,因为它已经有了具体的时间表。

  外界开始对不动产登记的全面解读,并将焦点主要放在了房产登记上:若今年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会对市场部分灰色房源存量有威慑作用,可能会出现部分抛售,房价马上会跌;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公开查询系统建立后,对于发现腐败活动,斩断利益输送会有很大作用;不动产登记条例为房产税开征创造条件。

  郭巍青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于原有的房产并不强制重新登记,旧的房产证与新证可以同时并存,这个状况可能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所以不会出现房产抛售潮。

  上述解读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注意,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首任国家不动产登记局局长王广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城乡统一、海陆统筹,涵盖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的权利登记、确认、保护体系。

  “不动产登记的本意不在房地产,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所有种类不动产的登记制度。目前有些媒体或网上解读,认为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有利于防止腐败,有利于降低房价,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等。我想这些不是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直接目的,不动产登记的客观出发点也不是从反腐、抑制房价来考虑,尽管客观上可能多少有关联。”王广华说。

  但这被外界认为是为了减少不动产施行的阻力。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不动产登记和当前的国家反腐与未来房产税征收肯定有关联,近年来我们纪检部门查出许多贪官,无一例外都有很多的房产,少的十几套,多的甚至有上百套,实行不动产登记至少能起到遏制的作用。“过去几年,不动产登记的推行遇到很大的阻力,一是国人对于公共利益看得比较淡;二是我认为还有利益集团在阻挠,例如一些有很多房产的官员。但是现在,不动产登记已无退路。”竹立家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如今,国土资源部正在建立一个名叫“国土资源云”的数据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旨在将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土地、房屋、森林、海域的每一个项目信息化,从而实现国土数据资源、服务资源的最终整合,由此实现更丰富的业务应用。

  过去,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业务应用分散、数据共享困难、公共服务力度不足等现实问题。尤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动产统一登记涉及土地、草原、林地、海域、房屋等多个部门信息,但这些数据大多都掌握在各部门内部,“信息孤岛”的存在阻碍着各部门协同合作。

  “国土云”可以将国土资源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存储在虚拟设备中,从而构建出国家级或省(区域)级国土资源“数据云”。

新浪地产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