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去地产化 绿地上市遭赚钱困扰
绿地上市遭赚钱困扰
借壳金丰投资,绿地控股集团以超过3000亿元的市值,成为全球最大市值房企。
对于上市后绿地是否仍在意“地产一哥”的提问,8月18日上市当天,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笑而不语,并未对媒体做出明确回应。“绿地将进行产融结合,配合互联网+,走国际化道路。”在张玉良当天的回应中,房地产这一主业只是绿地产业板块中的一部分,没有作为亮点被凸显出来。
上市前,绿地的销售和财务数据外界只能预估,上市之后绿地的财务报表将公开透明。在地产利润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房地产业务盈利能力与规模相匹配,成为摆在张玉良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绿地“去地产化”?
这家刚刚登顶全球房企市值规模之最的开发商,在上市前的这段时间,对外却极少提及房地产主营业务。外界听闻更多关于绿地的消息,则是与地铁、金融和海外投资相关的内容。
对于绿地上市后将如何布局,8月18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绿地接下来的目标相当明确:在去年4021亿元营业额的基础上,今年要达到4500亿元的目标;2020年营业额达到8000亿元,入围世界100强。
投资地铁、做基建、成立轨交PPP基金、入股黑龙江股权交易所和贵阳资产交易中心,这家房地产公司在上市前夕的种种动作,看上去都与房地产关系不大。针对给外界造成“去地产”印象的猜测,绿地集团表示房地产仍是核心主营业务,但公司的确在尝试业务的多元化。
“在绿地冲刺8000亿的路上,如果没有房地产作为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克而瑞研究部副总经理林波表示。
如何看房地产这一核心主营业务领域,今年年初张玉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简单来看住宅产业,高峰期基本上已经过去。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变为中速增长的背景下,住宅再实现高速上涨已不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没有发展空间。
“在中国,房地产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只是区域表现的差异问题。商业地产可能好一些,产业地产的增长还在继续,这是我对行业的基本判断。”张玉良说。
就绿地是否要“去地产”化的市场猜测,绿地方面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房地产现在是,未来也仍将是绿地的核心主营业务。与此同时,绿地也会进行多元化的尝试,拓展房地产以外的业务。”绿地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实际上,绿地是全国房企里第二大的“地主”。仅存量的土地储备,就能维持其相当长的时间。
据克而瑞统计,绿地的土地储备达1.3亿平方米,比恒 大1.5亿平方米的储备量少了0.2亿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二。在绿地的土地储备分布中,一线城市占12.2%,二线城市占53.6%,三四线城市占34.1%。
“如此巨量的土地,开发完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绿地不可能完全舍弃房地产。”亿翰智库分析师张化东说。
全年业绩完成率仅33.5%
对绿地来说,上市后的挑战在于,如何保证与巨无霸体量相称的盈利能力,并给予股东可观的回报。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绿地的业绩并不抢眼。
据亿翰智库统计,今年前7个月绿地销售额为937亿元,销售面积912万平方米;销售额居万科、恒 大之后,位列全国房企第三。按今年房地产2800亿的全年销售目标,前7个月绿地全年业绩的完成率只有33.5%。
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指出,在盈利能力上,绿地能否有所突破也有待进一步观察。“上市前绿地一直在冲规模,闯名气。上市后思路需要转变,应以利润为核心,而不仅仅拥有规模的优势。”卢文曦说。
针对如何提高企业盈利的提问,张玉良8月18日向媒体回应,公司将推动房地产主业进行三大转变:从偏重规模到偏重盈利、从偏重开发到开发运营并重、从偏重国内开发到全球同步开发。
按张玉良的思路,绿地将推进基建、金融、消费这三大新主力业务。在林波看来,与恒 大跨产业做食品、文化产业的转型完全不一样,绿地的转型围绕房地产主业展开。“绿地看重的地铁、基建、金融和海外业务,某种程度上是房地产系列的衍生品。”林波表示。
然而房地产行业利润走低已经是行业普遍现象。绿地的“新三板”,能否应对资本市场对绿地业绩和利润增长的期许,还不能确定。
上海一家大型房企高层告诉记者,开发商提升利润主要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控制拿地成本,以及提高周转率和项目运营能力。“融资成本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从成本角度来考虑,一个项目赚不赚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什么样资金。”上述房企高层说。
记者了解到,去年绿地的平均融资成本约在6%左右,分为国内和海外融资两部分。绿地高层透露,去年国内房企融资一般是银行基准利息加10%。另一方面,绿地加大了海外融资的比例,仅去年一年就在海外筹得100多亿。“一些海外项目的融资成本只有2%-3%左右,这使得整体融资成本得以大幅下降。”前述绿地人士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绿地上市之后,第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资金进行置换。“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把以前贵的钱换出去,用新的更便宜的资金进行替换,从而增加利润率。”上述分析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