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约弃耕”屡现烂尾 “三块地”流转迎变数
5月26日,中央农办、国土部、农业部召开视频会议,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再提具体要求。
“我家的耕地,流转出去了,按出地量折算出相应的价钱,准时给我就可以了。”5月28日,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天星乡农民工向勇思说,像他一样,他所在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但很多人的地都不种了。
《华夏时报》记者调查获知,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获得土地流转分红后,要么创业,要么进城打工。但问题是,各地土地流转潮起之后,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土地进入市场试点的确先是“一窝蜂”涌进,但很快又“毁约弃耕”。
“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说,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高层发声,土地流转或将转向缓行。5月26日,中央农办、国土部、农业部召开视频会议,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再提具体要求。
遍地开花
农村的“三块地”,即农户承包地、农户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正在迎来变数。
最近几年,各地自下而上试水农地流转的越来越多,从较早的四川、广州、海南、温州等地发展到全国,农地流转产权交易所也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农地改革最早的要算成渝两地,都因被纳入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而先行先试,随后各地土地流转遍地开花。
几年前,海南争取到了农地流转的试点。随后广东的试点步伐加大,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一度被业内人士誉为“新土地革命”。一时间,仅广东省,就有“广州天河”、“深圳龙岗”、“佛山南海”三种模式,但都是将土地折算成股份,股权量化到户。
相比之下,温州的试点内容更多。据悉,温州的政策规定,12类农村产权可以在农村产权交易所公开交易,允许在县域内流转,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等。“这项改革应该在全国逐步推广。”北大教授姜明安曾表示。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据农业部统计,农村集体资产不仅包含2.4万亿元账面资产,还包括总计66.9亿亩集体土地的改革设定。“这些重要的资产,长期以来产权不清,配置低效。”中国土地协会一位副理事长对记者说。
公开消息显示,山东有个种植大户,过去在城里开饭店,后来作为“回乡能人”租地种粮,一口气租了1500亩地。但他自己不会种地,只能请别人代劳,加上租金过高,第一年亏了,第二年便难以为继。
在全国,这样的情况少不了。向勇思说,在土地流转中,有的农民虽渐渐老去,但自己能种点地,种地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的自己种地比租给别人收入要高,因此不愿意流转。
“这就是农村的现状。”长期研究农村土地市场的一经济学者对记者说,无论种植大户还是普通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和执行都有一个过程。
??问题多多
土地流转目前遇到的最大不确定性是,资本进入了,进入后没过两天又退出了,结果土地就撂荒了,原因是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
“当前,国家政策允许农地流转,但前提是依法依规”。5月28日,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高级经济师顾海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不是说允许土地流转,就倡导“一窝蜂”、“大跃进”,搞些华而不实的流转。如,目前在河北省邢台、邯郸的农村,多地出现土地流转“毁约弃耕”现象,去年和农民签订了5年、10 年“包地合同”,今年就解除合同。
高发的“毁约弃耕”现象,正是近年“资本下乡种地”暴露出的弊病。
“近几年,农村非法占地很普遍,有的地被盖了房子,有的地被用于其他方面,而农民到城市打工,找工作却很困难。”多位农民工向记者抱怨,现在回家种地也不可能了,地被流转了。当前,中国农地流转面积已超出承包地总面积的30%。
土地流转大行其道,耕地必然受到严重破坏。“土地流转首先要保证农民的合法利益,还要保证18亿亩耕地,防止腐败和资产流失,避免过度透支,提高使用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顾海波说,现在这些都还做得很不够。
顾海波认为,土地流转不能老调重弹,关键是制度和严刑峻法,“需摆脱以地生财,摆脱地方利益短期化,摆脱以房为纲(高房价),实现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严格执法,严格反腐,土地两年闲置坚决收回;严格招拍挂制度,杜绝内幕交易(官商勾结),杜绝权力寻租”。
事实上,土地使用上的浪费十分惊人。国土部发布去年的专项督查调查称,全国批而未供的土地达1300万亩,闲置土地105万亩。
记者对四川、河北、重庆等地调查发现,在这些省市,一些地方“借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把农民的耕地占了,有的占了却没有用好”。
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一些地方热衷片面追求流转速度和超大规模经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与农民争利。“面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占用耕地的情况,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一些地方存在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到位、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的现象。”国土部部长姜大明此前称。
稳妥前行
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但如何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仍无定论。
“要把永远的经营权给农民,土地可以流转,这样才能够规模经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撰文称。
中办和国办去年11月发了文件以后,农地的改革拉开了帷幕。这份名为《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的文件,有两个主题:一是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二是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这与习近平近日的强调一致,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近日多部门联合发文,对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等有了规定。
“工商资本下乡是件好事,但在红火的农地流转中,需要进行风险防范。”中国土地协会一位副理事长提醒说。“要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称。
未来 “三块地”改革应走市场化之路,只是要有个底线,就是要保护耕地,要农地农用,不能因为土地改革了就非农化了。向勇思的理解就更简单,他说:“不管怎么改,就是不能使农民的利益受损。”
在“三块地”的改革中,“难啃的骨头应该是农地征收改革。征地时,农民跟政府讨价还价,时有暴力拆迁发生,原因是没有按市场来决定地价。”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个改革更应该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