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楼装电梯为啥这么难?
来源:中国民航报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38号楼居民自筹资金安装座椅电梯,这已是北京市第二家自筹资金安装电梯的小区。在对成功加装电梯和工程搁浅的各小区进行调查时发现,虽然相关部门要求加装电梯需要涉及的业主共同协商,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牵头单位或补偿标准,使得不少欲加装电梯的小区迟迟无法行动。在未安装电梯的老旧小区中,不少小区业主一直希望加装电梯。然而,为何截至目前,北京市仅有两个小区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无电梯老龄居民
上下楼成难题
在北京市朝阳区松榆里小区内的椅子上,家住二楼的钟奶奶正在晒太阳。今年80岁的她每天要上下楼好几次,幸好自家的楼层还不算高,这让她感到很欣慰。
钟奶奶说,她住这里20年了,楼里住的老人不少,很多老人家里儿女不在身边,尤其是住在五六楼的,有时候腿脚又有疾病,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和钟奶奶住在同一小区的杨大爷,今年也80岁了,他住在4楼。说到自己住4楼是否会觉得不便时,老爷子无奈地说:“不方便也没辙啊,能有什么辙啊!”几个“没辙”道出了老人心里的无奈和期盼。
按照国家发布的《住宅设计规范》,高度16米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16米以下的则没有要求。根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09年房屋安全检查的数据,该市可加装电梯的老旧及新建多层住宅楼约有1.2亿平方米、3万余栋。
首部电梯安装成功 楼里都是老邻居
2月7日上午,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北里小区12号楼3单元的座椅式电梯安装完成。
说起这部电梯的“诞生史”,家住5层的金老先生感触颇深,因为他就是此次电梯加装工程的发起人和推动人。在技术条件上得到厂家的支持后,他便开始动员楼里的邻居们,商讨加装这部座椅式电梯的计划。金老走访后的结果是:5户赞成安装,剩余的3户对安装电梯也不反对。
最终,经过和电梯厂家的协商,这部造价16万元的座椅式电梯出现在了楼道里。在分摊费用上,居民以二楼为基数点,每高一层楼,增加一个基数,平均每个基数是12300元,楼里的邻居们对此也没有异议。
北京居家养老条例 提及推进电梯改造
2015年1月,中国第一部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经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该《条例》共22条,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二条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区应当符合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逐步推进老旧小区的坡道、楼梯扶手、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设施的改造工作。
这一条例的出台,本来应该有利于解决加装电梯问题的解决。然而,2010年出台的《关于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若干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却为不少小区加装电梯带来了新的难题。
该《指导意见》规定,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工作,遵循业主自愿、利益协调的原则。住宅增设电梯,应当经用地权属单位同意后,由本楼业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共同作出决定。同时,应征得因增设电梯后受到采光、通风和噪声直接影响的本单元业主的同意。而也就是这样的一条规定,被居民称为“一票否决制”。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受影响的业主拒绝同意加装电梯,安装工作便无法继续开展。
文件要求协商解决
但也缺乏细则标准
2011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指导意见》的有关条文说明。文件称,既有多层住宅楼增设电梯属于住宅楼工程竣工后的改建项目,所以需要符合《物权法》《行政许可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改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
而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按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依法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指导意见》解释了为何采取了“一票否决制”并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关于协商是否能够有相关部门牵头、受损失业主的具体赔偿标准却没有明确。“如果反对的业主一直漫天要价,是不是小区的电梯就永远也别想建了?”有居民提出了类似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