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鼓新航线渐入正轨 客流分开鼓浪屿旅游品质提升
优化软件
适时加大网络售票比例
培养游客形成“先从网上购票”的习惯,是需要继续强化的方面。随着网上购票的习惯逐步养成,轮渡公司将适时加大网络售票的数量比例。
加强硬件
人行天桥基本完工
东港路正在建设的人行天桥已经基本完工,方便码头游客疏散;在特殊情况应急预案方面,轮渡公司将加强演练,做好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季雾航期。
随着昨日末班船发出,厦鼓轮渡航线调整顺利完成“一周大考”,初步完成磨合,进入正常运转。统计数据显示,10月20日至26日这7天时间里,上岛乘客(包括游客和市民)的总量达到19.8万人次,最高运量出现在25日(周六),达到3.8万人次,最低运量是调整首日,为2.1万人次。
数据
恢复常态
符合调整预期
数据显示,调整后的厦鼓轮渡客运量呈现“先抑后扬”,7日客运量分别为2.1万人次、2.4万人次、2.6万人次、2.6万人次、3万人次、3.8万人次、3.3万人次,初步实现了“居民优先、客流分开、提升品质、安全第一”的调整目标。
对于这个运营数据,轮渡公司总经理黄育斌表示,这体现出各方正在积极适应调整,磨合期平稳度过。“调整头两日的数据,基本还属于‘阵痛期’,不具备代表性;随后,乘客数量连续两日(即周三和周四)稳定在2.6万人次左右,可以代表平日的水平;而从周五开始到周日这三天的高峰,乘客数量达到或略微突破3万人次。”他说,“后五天的数据变化,基本围绕3万人次这个鼓浪屿的‘日最佳承载量’上下浮动,处于一个理想的范围内,符合调整预期,具有参考价值。”
游客
适应变化
重建出行习惯
从售票、候船情况中也可以观察到游客正在积极适应变化。比如,调整首日,虽然只有2.1万人次的运量,但东渡邮轮中心码头购票窗口前一度排起“长龙”,买不到票的游客席地而坐;而到了周末,运量提升至3万人次以上,购票窗口前反而井然有序,15分钟就能排到窗口,大厅里也没有游客滞留。
同时,调整首日首班船只有零星几个客人,而随后几日首班船上座率迅速攀升,周六更是爆满发出,游客错峰出行意识已经建立;首日嵩屿码头仅运送游客约1000人次,而周六高峰达到7000多人次,分流出行效果显现,上岛旅游更加有序。
黄育斌说,这种反差,主要还是前两日游客不适应新的购票规则,还凭借着老习惯到码头“即买即走”,导致到了现场发现没票可买。后几日,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观,游客也在从新规则中建立新习惯。
部门
一周三次
联席协调
港口、港务、轮渡、交通、海事等方面也在积极总结经验,改善服务流程。上周五,码头售票窗口从8个增加至16个,网上售票数额也从每班100张增至200张;公交方面根据客流实际情况调整运力,大客流线路发班量从每日100个增加至300个以上;海事部门加强对新航线的监管力度,确保旅客出行安全……
与游客“面对面”的旅游部门,也积极针对现场购票等候时间长、购票后候船时间长、网络购票系统不稳定等问题,一周三次召开多部门联席协调会,及时总结并改进。
为了避免东渡邮轮中心码头附近交通拥堵,交警部门在码头周边进行了交通组织,将4个路段改为单行道,形成了可疏解车流的三条单向“环线”,并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启用码头内外11套交通治安监控、8套高低结合的高清视频监控实现无盲点“监管”。
声音
福州游客赵岑
对候船楼赞不绝口
“敞亮”,面对东渡邮轮中心码头候船楼,福州游客赵岑如此形容自己的第一感觉。诚如她所说,相比于以前鹭江道轮渡码头那两个面积不足两百平方米的候船厅,邮轮中心码头着实惊艳,不仅占地面积翻了好几番,而且亮堂、舒适,封闭设计遮风挡雨,透过落地窗照进来的阳光洒满候船楼的每个角落,静坐下来,一身劳顿更被中央空调吹散而去,曾经风吹日晒的候船环境大为改观。
游客刘一丹
海上观光不再急匆匆
刘一丹是赵岑的同伴。说起这趟旅行,她忍不住夸起了新航线的海上风光。刘一丹说,之前她和赵岑来过一次厦门,从轮渡上鼓浪屿时是站在二楼船沿。当时她被海风撩拨得心花怒放,刚想深呼吸几下,航程就已结束,好不遗憾。“路上即风景,何必急匆匆?”刘一丹觉得,坐在宽敞柔软的座椅上,听着《鼓浪屿之波》的钢琴声,眼前掠过的是城市岸线景致和海岛风光,让她的旅途能够更从容,更让她感到了“品质”二字。
居民胡建伟
宁静的感觉回来了
得益于航线调整,三条旅游航线中有两条驶向内厝澳,让更多的游客从内厝澳码头登岛,曾经“东边(龙头)熙熙攘攘,西边(内厝澳)冷冷清清”的景象正在减弱,游客分布更加均衡。
这下子,整个鼓浪屿都静了,净了。且看,以往最喧闹的龙头路,已经没有了摩肩接踵的景象;且看,马约翰广场、泉州路、中华路,这些曾经的“流动摊贩聚集地”,果皮、塑料袋已难觅踪迹;且看,街心公园曾经纸袋、竹签满地遍布的景象已然不再。无怪乎居民胡建伟如此点评:“宁静的感觉回来了,干净的环境回来了,这让我度过了一个舒爽的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