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夹江陶瓷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思考
夹江被誉为“西部瓷都”。2013年,全县陶瓷产量3.5亿平方米,产业集群实现年销售逾150亿元。2014年4月1日,国家工信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开始实施,这无疑将对陶瓷产业的格局调整形成“倒逼”机制。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增长迈入“新常态”,夹江的陶瓷产业如何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成为摆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结合夹江实际,作如下思考:
一、突出产业规划,搭建产业平台
新时期,要进一步打好“西部瓷都”这张牌,就必须丰满产业内涵,拓展产业外延。
围绕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科学编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提升原料配套、辅料供应、物流支撑等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和产业发展完整度,走科技、生态、循环的现代陶瓷工业发展道路。依托乐山市唯一的一个省级经开区平台,大力推进乐山市高端陶瓷产业园区建设,强化“一区五园”产业支撑。加快陶瓷产业、产品向“两个高端”转型。引导企业“退城入园”,凝聚产业聚集力量,壮大产业集群。
近年来,夹江陶瓷产业发展受到生产线产能低、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园区规划混乱、人才缺失等因素制约,致使产业发展面临多重“瓶颈”。因此,打破局限,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加强产业整合;二是加快推进高端陶瓷产业园区建设;三是严格“门坎”准入。同时,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等高端建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支持陶瓷企业、物流企业与商贸、运输、仓储、联运等企业联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高陶园区配套设施开发。
二、创新产业技术,赢取市场先机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要求企业必须要走中高端。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升级转型。
依托西部瓷都陶瓷协会,加强联合技术攻关,建立夹江特色的红坯陶瓷产品研发体系,制定红坯陶瓷地方标准,构建国际、国内极具影响力的高档红坯研发体系,叫响“中国红·夹江造”,掌握红坯陶瓷话语权制高点。更多地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修订,推进夹江陶瓷从生产基地向研发中心提升。支持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和知识产权,提高其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技术载体,追求产品的文化蕴含,将产品与艺术相结合是目前陶瓷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夹江陶瓷产业将把产品的工艺价值放在产品创新设计的突出位置,寻找现代审美需求与实用产品的有机契合。
三、打造区域品牌,凝聚品牌力量除推进陶瓷产品高端化外,夹江还大力推进陶瓷产品向“品牌”高端化迈进。
由西部瓷都陶瓷协会牵头,县经信局、工商局、质监局配合,尽快完成中国西部瓷都品牌注册登记;组织县内相关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制定品牌联盟章程,规范区域品牌使用,促进主流企业抱团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举办西部建陶产业研讨会、大型陶瓷经贸活动,努力将“中国西部瓷都国际陶瓷节”打造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陶瓷专业展会和世界级专业展览会。加大“西部瓷都”在全国主流媒体的品牌知晓度,叫响“西部瓷都”区域品牌。借鉴新中源等展厅的成功营销策略,指导推进县域内外陶瓷产品的展销设计,强化“体验式”销售。组织参加考察、现场洽谈、产品对接等渠道与网上展销推介论坛相结合,打造一体化的营销平台。细化完善奖励扶持政策,对创牌成功的企业,不仅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并且优先提供土地、电力等生产要素,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强弱携手、强强联手,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品牌的规模效应。
四、整合市场资源,拓展产业空间市场拓展重在创新,坚持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一起抓。建立区域性、全球化的流通体系,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率、占有率。
以保障性安居工程、新村建设等项目为重点,利用好全省鼓励建设单位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省内产品政策,组织重点企业与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对接,建立直供配送协作关系,抢占重点项目建设市场。开展海外市场调查,及时动态准确掌握目标市场需求状况和消费趋势,引导有关企业通过边贸等形式筹建俄罗斯、越南批发市场,探索进入非洲、欧洲市场的有效途径。支持和鼓励企业在海外地区设立生产基地,扩大夹江陶瓷国际市场份额。
目前“全球陶瓷直销网”正在抓紧建设,每年将投入2000万元用于网站运营,最迟2015年“全球陶瓷直销网”上线投入运营。组织力量研发类似于“嘀嘀打车”服务信息应用平台。服务平台将整合夹江具有的30亿元的物流市场容量大数据,为陶瓷企业、货运中介、客商提供便捷的服务信息。
五、强化要素保障,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生产要素保障是基础性的支撑。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好“退城入园”、“项目调迁”等土地指标,加强闲置土地收储,不断满足工业用地需求。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园区亩投资强度不少于100万元。园区主干道建设及园区外路网的衔接,形成产品运输网。优化电源结构,完善电网布局。编制完善产业园区天然气供应规划,积极向上争取天然气用气指标,确保重点用气企业和项目的天然气供应。
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争取国家、省、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特别是对优势产业的财政引导资金,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投入,千方百计保证产业项目和园区平台建设需要,力促园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突破和工业企业的新发展。
围绕企业的用工需求,大力引进、培养人才,强化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工业发展人力资源配置,充分激发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