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志沧海 一木图森林-海林,一个仰望者的攀援轨迹
拥抱幸运:在创业途中遇见了“关键先生”
1999年,对李海清和他的小伙伴们而言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们各自放下之前的事业,将历史归零;聚集到一起,重新选择共同出发。其时,他们的创业团队只有五个人,拥有的资本也只有区区的三十万元,但他们心中充满的是对新事业跃跃欲试的热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于是,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昌平西三旗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诞生了。这一年,便是“海林元年”。
“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当时的创业有些冒失。”李海清如是说。海林要做的产品是调节中央空调温度的温控开关。之所以选择做温控开关,李海清只是从朋友那里听说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产品,市场竞争也不激烈,是个好东西。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原先从事的工业仪器仪表工作,邀请几个好友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兴致冲冲地从市场上买了几个样品,照葫芦画瓢,开始了自我研发生产,买不起软件,就手工画图,用橡皮泥捏出来模具......就这样“海林作坊”硬是生产出了第一款产品“HL101”。
创业者永远都是自信的,也正是这种品质书写了关于创业的无数传奇。既然千辛万苦把产品生产出来了,他们就兴致勃勃地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结果发现朋友给他描绘的那个充满机会的市场原来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占据中国中央空调温控器市场的主要是三个洋品牌,即美国的霍尼韦尔、江森,还有德国的西门子,他们切走了80%的蛋糕,另外20%被国内20余家小企业所瓜分。了解到这一现实,李海清和他的伙伴们真是欲哭无泪,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好歹手里有了自己的产品,那就勇敢地去销售!这时,家里已经没有“粮食”了,放弃又不是他们的选项,支撑他们向前的只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当然还要加上勤奋和努力。扫楼、扫街,只要听说哪儿有个新大楼要开工,海林的销售绝对会第一时间“扑上去”,结果却是一次次地被拒绝。有一个在海林广泛流传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1999年夏天,海林的两个销售员在北京西客站附近跑完业务,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翻遍口袋,两个人只有两元钱,只好花一块钱买了一份炒面,两个人象征性地安慰了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剩下的一块钱坐公交车回公司。正如所有艰苦的创业故事都会有一个振奋人心的亮点:半年之后,海林迎来了创建公司以来的第一笔订单!
而此时的李海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在销售人员反馈回来的信息中得知,潜在客户对这款产品基本上不买账,原因一是操作起来不方便,二是外观上看起来也乏善可陈,并且毫无人性化可言。苦恼归苦恼,当时海林整个团队并无应对良策。接下来,海林为了活下去,选择了市场上反响还不错的两款产品进行模仿,于是有了HL102和HL103两款产品,但市场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在跌跌撞撞的前行道路上,海林人意识到要想活下去,必须摒弃掉走模仿路线这一饮鸩止渴的方法,必须走原创的道路,设计出一款让市场尖叫的产品,否则前途堪忧。集公司所有智慧,海林在2000年设计出了他们自认为非常满意的产品:HL104.这款产品是当时国内最早的一款液晶显示温控器,但无奈质量不过硬,很快就夭折了。
创业者最容易进入的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在自己虚妄的、过度的自信中变成了一只迷途的羔羊。海林创业前两年的历程也没能逃过这一宿命。这时考验创业决策者优劣的唯一标准其实就是看他是否有及时纠错的能力、是否具备否定自己的勇气。所幸的是,海林拥有这样的一个决策群体。
痛定思痛,海林开始目光向外,寻求最好的工业产品设计团队来打造他们理想中的一款产品。更幸运的是,他们千挑万选的团队终于给他们交出了一份足够惊艳的产品设计,按照这份设计,海林在2001年生产出了他们渴盼已久的产品:HL2008!
简单地说,HL2008是当时国内最薄的温控器,它的液晶屏是同类产品中最大的,最关键的是它的大小与室内灯的开关尺寸一样、美观实用、非常契合消费者的内心需求。
产品第一,这的确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果然不出意料,HL2008投入市场伊始,便赢得了业内外的一片赞叹和艳羡之声,它也无疑成为海林创业史上当之无愧的“关键先生”。自此,海林凭借自己的看家宝贝终于告别了折磨人的创业初期,迎来了自己大步向前的成长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