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街口前世今生都很热闹 就是味道有点不一样
不管是新街口百货商店、中央商场的提档,德基广场二期的扩张,艾尚天地的爆发,还是前不久刚开门迎客的友谊商场和金鹰三期,都向人们昭示着新街口商圈是当之无愧、闻名于世的“中华第一商圈”。
但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新街口地区就聚集了众多老字号店铺,长江南北货商店、太平村食品店、李顺昌服装店,还有大三元酒家等等,都深深地刻在老南京的脑海里。那个年代,在南京,要想找个地方跟朋友吃饭、逛街再看场电影,新街口依旧是首选。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见习记者 吕晶晶 文 记者 秦怀珠 摄
[购物]
橱窗摆设看出“火药味”
没出彩的,定会“扳回一局”
今天的新街口高楼林立,购物场所按消费档次和种类分散在德基广场、金鹰国际、大洋百货等各大商场。而中央和新百两家商场历经数十年,依旧广受老南京和外地人的青睐。
都说“一山难容二虎”,作为新街口的两家老牌商场,中央和新百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息。
56岁的吕先生上世纪80年代在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会任职。据他回忆,年长者偏爱中央商场是一种习惯。因为中央商场始建于1936年,是南京的第一家商场。取名“中央”,则是因为南京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首都,商场选址又处在南京市中心。而新百最初叫“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身为后来者,新百为了和中央有所区分,在1950年踩着平民化路线登场。两家商场间的“火药味”从橱窗摆设上就能看出来。那时商场橱窗每隔几个月都会更换陈设,如果这次新百更出彩,下次中央商场一定会“扳回一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节假日,新街口满大街都是人,跟如今的夫子庙元宵灯会差不多挤。”吕先生调侃说,尤其女性市民想买件好看点的衣服,都会往新街口跑。“别人聊天问你衣服哪儿买的,要是回答‘新街口买的’,顿时感觉就不一样了。”
新百收银“很武侠”
用铁丝滑轨递票据
不像今天,问一句“刷卡还是付现”,收银员敲几下键盘就能为顾客结账。时光倒流30余年,新百的店堂里只有白炽灯和日光灯,装修也式样老旧。最有趣的是,那时的收银员是用铁丝滑轨来和营业员传递票据的,灵巧的抛掷动作倒有点武侠片的感觉。
吕先生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左右,新百的每个柜台都有营业员,每个楼层则会按商品类别划分设置几个收银员。营业员开完单子并不交给顾客,而是连同顾客付的钱款用铁夹夹住,利用柜台上方的一根铁丝充当滑轨,用力把铁夹抛给收银员。收银员办完手续,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把票据和找零抛回来。
中央商场拆老楼前
市民争相“跟楼合影”
改革开放后,中央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再次风生水起,并于1999年决定拆老楼重建,这个消息让许多南京市民坐不住了。
蒋维祥“混迹”南京商业圈数十年。据他回忆,拆老楼前中央商场做了次大型促销,据说告别老楼前的两天销售额突破了上千万元。为了赶上这波促销,也为了看老楼最后一眼,新街口的天桥上都人满为患。许多南京市民争相在中央老楼前合影,商场还推出了消费满一定金额为市民免费拍照的活动,场面火爆非常。
2000年新楼开业前再次停业。每次停业,中央商场都有一次大的升级。新的中央商场,从原来的中低档定位转向了现在的中档定位,从中档品牌和一部分国际品牌着手,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有专业人士还以中央商场为例告诫新开业的友谊广场(前身是走平民路线的华联商厦),在周边高端商业林立、各种餐饮休闲齐全的激烈竞争之下,友谊广场想从平民百货转型做高端,如果不找准差异化定位,而一味追求高端,很容易再次被淘汰。
[餐饮]
想起“老广东”大馄饨
哈喇子要出来了
说到流口水的老字号餐馆,老南京一定会想起当年的新街口北片。这里有不少著名的餐饮老字号,包括“福昌饭店”、“老广东酒家”、“大三元酒家”等,如今,只剩下了福昌饭店。
“老广东酒家”位于新街口广场以北,就是现在中心大酒店的位置。“老广东”店面不是很大,两层楼,外观是裸露的砖头,涂上一层咖啡一般的红色,效果非常独特。
“老广东酒家”创建于1945年底,曾任汪精卫厨师的陈彬兄弟租下当时中山路86号的一间小门面,开始供应广式风味小吃,经营馄饨、面条、白斩鸡等品种。他们家的馄饨制作非常讲究,面中加有鸡蛋,手工擀成,馅心采用七成瘦三成肥的鲜肉,再添入开洋末调味,调馅不掺水而用鸡蛋,包制时每只馄饨又加一只鲜虾仁,馄饨汤则用烹白斩鸡的原汁。
开业不久,他们家的馄饨就以“个大、馅足、汤鲜”而获得食客青睐,“老广东”一炮打响,几乎天天门庭若市。后来,“老广东”又增加了沙朗饭、大王饭、烤鸭等广东风味饭菜,令人叫绝。
“这些店我都很熟悉哎,好亲切哦!提起老广东,就想起它家的大馄饨,不要太好吃哦!哎呀不能说了,哈喇子要出来了。”做了几十年“吃货”的老南京夏长军回忆起来,连咽口水。
结婚在大三元办酒“来斯”
南京“大三元酒家”创建于1946年,原址在大行宫,最初为股东制,股东多为当时的政府要员,店招由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陈铭枢书写。“大三元”的师傅为清一色的广东人,领班厨师是粤菜名厨刘苏。当时,南京历经八年抗战,百废待兴,因此“大三元”一开业,生意就十分兴隆。1947年,孙科曾在该店宴客,拉票竞选“副总统”。
解放后,“大三元”迁往中山路38号,该店始终保持粤菜鲜嫩爽滑、夏秋清淡的特点,兼营各种小吃,生意越来越红火。著名人士何香凝、荣毅仁、傅抱石、梅兰芳、赵丹等都曾慕名前来“大三元”大快朵颐。“大三元”的名菜有烤乳猪、松鼠麒麟、红烩八珍、广州茅台鸡、罗汉上素等。
1989年,“大三元”开始经营广式早茶,每天清晨,顾客盈门。普通南京老百姓最喜欢的是大三元的“萨其马”,生日蛋糕以及泡芙、三明治等广式点心。至今,老南京谢如璧每次到超市买沙琪玛,都还会想到“大三元”。
“大三元酒家,那会儿相当于现在的金陵饭店。如果结婚在大三元办酒席,特别‘来斯’,派头。过年到丈母娘家,肯定要拎大三元的点心才拿得出手。”家住河西的孙先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笑着说。
让人扼腕的是,老字号“大三元”和“老广东”都在随后的城市建设中先后消失。
[高端消费]
德基广场到艾尚天地
“来斯中的来斯”
德基广场到艾尚天地一带,是南京现在最高端消费的地方。
谁又能想到,上世纪70年代,新街口商圈的各种引领“高端消费”店铺,大概就是现在德基到艾尚天地一带。建于1965年春节的长江南北货商店,当时是南京最大的土特产商店,也是首家专营全国各地土特产的大型南北货商店。“都是好东西。”孙先生回忆说,该店配有专业的采购人士从全国各地组织货源,各地特产荟萃在“长江”均可买到。另外还自行加工虾米、牛肉、香肠、花生、豆瓣、芝麻等各种散装辣酱供市民自带容器选购,回家加工成菜肴。一般来说,生活水平高的人才能在这里买得起各式土特产。
德基广场现址是太平村食品店。这家店同样很高档,专门出售各种品牌烟酒和茶食糕点,如茅台酒、五粮液、上海、南京牌香烟,货真价实。孙先生想起来依然激动,“还有卖奶油小冰砖,蓝白纸包的,一毛钱一块,当时算很奢侈的了,普通冰棍就三分钱一根。”
至于李顺昌服装店,同在德基广场现址处,那更是“来斯中的来斯”,“金陵服装之首的名号名不虚传,只有达官贵人出国时,才会去那儿做一套西装。”孙先生说,“上世纪70年代,谁家要是有一套李顺昌的衣服是件很不得了的事情,普通人根本做不起。该店以时装做工仔细、选料考究闻名,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大方挺括,质量好。
除了吃穿,上世纪70年代的新街口商圈就如同今天一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引领着“高端消费”。新街口北侧还有不少这样的店铺,以人像摄影、婚纱摄影为主业的环球照相馆、出售体育运动器材和服装为主的华东运动器具公司,以及南京当年最大的理发店——曙光理发店,这些都是一代人的记忆。
[娱乐]
影院几乎场场满座
到大华像一种福利
艾米1895电影街、南京新街口影城、万达影城新街口店、江苏金陵工人影院……除了购物环境舒适、选择多样,新街口是目前南京最休闲娱乐的地方。无论你是想看书、泡吧还是看电影,都有不错的去处。这里的影院是全南京最密集的。
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看电影、听书是唯一一个市民能集中消遣的地方,几乎场场满座。曾经的“四大电影院”中有3家集中在新街口:大华大戏院、胜利电影院和世界大戏院(后来的延安剧场)。
老牌电影院由于对地面坡度有建设要求,通常是独立建造的,一家影院仅配有一间放映厅。大华大戏院是新街口保留的唯一一家老牌影院,建设之初是南京规模最大的影院,放映厅分上下两层,共能容纳一千多名观众。吕先生1983年曾随朋友参观过大华大戏院的电影放映间,那时影院使用的还是松花江牌和太湖牌的座机,用135mm的胶片放映。
他笑着说:“那时候到大华看电影更像一种福利,国企会在五一、国庆这样的重大节庆日发放电影票。”吕先生补充道,当时的影院也兼作剧场,屏幕撤掉就是个大舞台,有时会上演话剧或京剧等节目。据说,观看舞台表演的票价比电影票贵一些,买的人也相对较少。
音响曾达国际先进水平
胜利电影院暂定格回忆里
“新都大戏院”(胜利电影院)旧址位于中山路82号,北邻太平村食品商店、长江南北货商店,南靠李顺昌服装店、大三元酒家,街对面为福昌饭店,始建于1934年,其建筑形式采用简朴实用、略带中国色彩的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初建时,其音响技术标准就完全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南京最早拥有冷气的电影院。胜利电影院鼎盛时期有一个放映厅,1400多个座位,员工56人。2002年,这座优秀的民国建筑消失。
2012年,多家媒体曾报道同为民国首都“四大电影院”的胜利电影院将回归德基二期,重新演绎民国味道。可惜这个计划在市民的期待中化为泡影,胜利电影院也只能继续定格在老南京的回忆里。德基广场有关人士介绍,德基三期的建设中有可能纳入胜利电影院的历史痕迹。
同庆楼书场,则位于现金陵饭店和南京邮政局一侧。当年是相声大师张亦熙,马宝璐说相声的地方。还有百花书场在大三元的后面,苏州评弹多在这里,这两处娱乐场所的人气也都很旺。
[住宿]
福昌饭店有最古老的电梯
金陵饭店仍是新街口地标
遗憾的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店铺几乎都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央商场、新街口百货商店和福昌饭店。
福昌饭店当时是南京最高、最豪华的饭店,西方派建筑,以内部装潢富丽、优雅为特色。去过福昌饭店的市民都记得当时南京最古老的电梯,“铁栅栏一拉,叮叮当当地响。”
而上世纪80年代在老广东酒家原址上建成的金陵饭店,虽然早已告别“中国最高楼”的头衔,但保留至今并新建了新街口第三高楼——金陵饭店三期。1983年金陵饭店试营业初,大部分普通市民因高昂的房价和“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的说明对金陵饭店望而却步,而敢于尝鲜的人干脆花几元钱买一张票,登上36层过把“登高”瘾。“外地人来南京旅游,过去是冲着‘一大一小’,南京长江大桥和小红花艺术团。后来金陵饭店也成了南京一景,还有人遗憾,跟金陵饭店拍照始终拍不到楼顶。”蒋维祥笑道,南京人有句玩笑形容金陵饭店楼高,说抬头看一眼金陵饭店要当心帽子掉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