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是否真的是“绿色”?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建筑耗能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8%以上。当高能耗建筑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阻碍时,推行建筑节能也成为“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点之一。

        来源:中国环境报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建筑耗能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8%以上。在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倍~3倍。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达到35%左右,超越工业用能,成为用能第一领域。

  然而,在环境污染引发公众担忧、节能低碳成为众心所向之时,尽管有国家强制性政策,有关企业积极的运作,民众迫切的呼声,绿色建筑行业发展起来却依然步履蹒跚。推行绿色建筑是环境重压下的权宜之计吗?是什么在延缓绿色建筑繁荣时代的到来?从事绿色建筑相关工作的人们对这一行业的期许是什么?

  在日前召开的第10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记者采访了一些绿色建筑相关企业,拟就这些问题与第一线的从业人员进行探讨。

  管理平台实时监测 检测靠一时行吗?

  当高能耗建筑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阻碍时,推行建筑节能也成为“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点之一。

  然而,在绿色建筑相关技术与产品争相亮相之时,人们不禁眼花缭乱。绿色建筑如何判断?各项指标是否能满足要求?重庆德易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EHS)自主研发设计的EHS-7000能源管理平台在此次博览会上颇为引人注目。

  据介绍,这一平台以能耗在线监测技术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耗能设备的影响,以实现对中央空调、风机、水泵、采暖、照明等系统设备运行效率的动态分析及设备运行的节能控制。

  “以前是人去现场测,只能检测一时的数据。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动态监测,几分钟监测一次,最快时可以达到3秒。”重庆德易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谢路告诉记者,监测平台可以对建筑进行远程实时监测,看到具体参数并实时公布,有问题可以立刻报出来。

  “恒温恒湿、科技节能、新房系统、绿色住宅……”,诸多字眼频繁出现在各房产项目广告中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其中有多少项目货真价实?

  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评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1000余个,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仅300余个。“现在有些建筑建设完了就不管了,实际上应该在设计初期就考虑这些问题。”谢路说。

  事实上,利用能源管理平台对绿色建筑进行监测的成本并不高。据介绍,利用这一平台对建筑进行检测,折算下来每平方米投入大概不到5元,对于建筑的整体投资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而企业不愿使用,无非是觉得无利可图。

  对此,谢路认为:“政策上应有硬性要求,只有出台规定要求披露绿色建筑中不合格信息,大家才会真正重视起来。”

  绿色认证助力奔跑 认证靠自觉行吗?

  作为保障绿色建筑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一环,绿色建筑的认证也是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北京达实德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绿色建筑标准咨询服务及调试、计量和检测等专业节能服务的企业,公司技术经理于希汛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基本上大多数新建项目都要用相关的认证标准去建设,尤其是保障房和一些高端的商业建筑等。”

  据了解, LEED认证是一套开发实施经历了25年的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负责开发和推广。但目前在我国,LEED认证主要是面对高端客户,比如外企或者CBD区域;另外,一些外企外商投资时,如果涉及到租用一些建筑或者场地,也会要求达到这个标准。

  而另一种认证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简称“绿标”)是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推广的。据介绍,这是我国第一个推荐性国家标准,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的“四节一环保”绿色理念。2006以来,绿标已经成为国内最主流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之一。

  “现在的建筑在设计时就会用到绿色建筑的技术,这是强制性的。现在正大面积推广,其中有一些政府项目作为示范走在前面。”于希汛说。

  尽管如此,对于当前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国家有标准,企业不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对此,于希汛坦言:“国内开发商进行绿标认证,首先是因为要遵循国家政策,然后是国家有一些补贴和奖励,利用的时候能节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至于企业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还需要政府引导。”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也要尽量主动地帮助开发商去做这样的认证,从设计方角度来说,要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尽量考虑绿色技术的使用,这是需要自觉的。”于希汛补充道。

  事实上,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真正能推动开发商等相关单位进行绿色建筑认证的理由大概依然要从经济利益上来看。对于企业来说,追逐利益无可厚非,而如何让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公众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能还需要来自各方的警醒与自觉。

  当前,环境问题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来自雾霾与污水的重重压力又一次掀起了绿色建筑的热潮。毋庸置疑,我国绿色建筑将借势而行、蓬勃发展,然而,如何避免只吆喝空呼喊?如何保障其稳步、持续地健康发展?不可否认,绿色建筑繁荣时代的到来的确还需要一些更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