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家齐论“LED专利战”如何少受伤?
下一步,我们还会在专题库的功能和数据的更新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同时也会提供给行业、企业来使用,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来完善这个数据库。
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业务管理部副处长李超凡
突破LED照明行业五巨头专利网
飞利浦的照明专利许可计划涉及3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企业除了要获得在中国的许可包,还需在目标出口市场获得许可包。日亚化学的LED专利早在2002年就开始对外许可,但得到其单向许可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科锐早期的专利到现在还是有效的,那就意味着我们有机会等其1994年、1995年的专利失效。欧司朗的办法是完全意义上的相互授权,但是交叉许可之前先要诉讼一番。三星的专利布局特点是注重技术合作,同时在进入新市场之前就充分做好反诉的准备。
五大LED照明厂商已经构建了一个非常严密的专利网,而韩国的新兴厂商实力强劲,很有可能变成第一集团军。国内LED厂商虽然暂时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建议加快专利布局,构建专利组合,强化风险管控,务求知己知彼,培育专利主管,精通游戏规则,合作方能共生。
九高节能董事长李曼萍
坚持走合作多赢之路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差距不是点状分布,而是面状分布,且差距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产学研合作,需要时间。其次,LED产业发展要关注应用,政府应引导应用需求向产业上游技术传导。技术只有被不断使用,才能不断进步。最后,LED是充分竞争的领域,政府示范项目、样板工程的招投标是否可以附加知识产权条件?就具体项目来看,有些可考虑优先支持自有知识产权产品,有些可通过专利谈判。
九高一直坚持产学研合作,共享知识产权成果;发挥自身系统集成与智能化的技术优势,通过研发和技术运用,坚持申报照明智能化技术的发明专利;坚持资源共享,联手大集团和LED专业公司共同拓展市场,由大集团解决融资难题,由具有LED核心技术的专业公司解决LED技术与产品多样性难题;探索“小公司、大平台”的运营模式。我们坚信,LED产业技术进步如此迅速,用户需求如此多姿多彩,再强大的企业都没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唯有合作才是发展之道。
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桂佳
运用法律武器规避海外专利风险
中国企业如何预防海外专利侵权指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阻止海外竞争对手获得专利;采取专利规避设计;自由实施尽职调查;根据尽职调查的结果,与有威胁的专利的权利人进行谈判;利用合同降低侵权风险,如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不侵权担保及侵权补偿;关注同行业的被诉信息,分析诉状,评估有无被诉风险,积极准备应对措施;通过行政或司法途径挑战有威胁的专利的有效性;积极在海外获得自己的专利权。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海外专利侵权诉讼?可考虑这样几个方面:挑战专利的有效性;避免怠于应诉,选择诉讼所在国有良好声望及有专长的律师事务所,分析企业的商业策略,考虑应诉方案;进行商业谈判,例如取得对方的使用许可,成为对方的海外制造商,与对方联合办厂,或与对方进行交叉许可;以不侵权、专利无效等进行抗辩;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以对方滥用专利或利用专利对某领域产品价格实施垄断为由,免除或降低自己侵权的责任。
探索解决知识产权问题长效机制
我国的半导体发光器件行业起步很早,产业链比较完整。随着向低碳清洁转型的大趋势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扶持发展具有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国内的相关产业近年来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相关的专利申请量也呈井喷之势,来自国际层面的专利纠纷、诉讼以及“337”调查成为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发展、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全球竞争的阻碍。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深入,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已经成为产业最为关心、需求最为迫切的问题。
相关部门早已发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早在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开始实施产业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与预警工程。类似此次的组织分主题、分领域的态势发布和专题研讨活动,是落实预警工程的重要举措,是知识产权工作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的重要形式,是为了形成专业服务机构、产业联盟、企业对接的长效机制,探索解决产业知识产权问题的有效模式。
目前看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是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制度问题,还有能力问题。国家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应该说基本解决了认识问题。近年来知识产权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也基本解决了制度问题。而盘点包括LED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各行业出现的很多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仍然不足。企业是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产权创制、运用、管理和保护的主体。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企业的能力上去了,制度才可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由此看来,在政府、行业组织的引导下,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专利布局,将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下一步的重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