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遭遇二次空心化 部分农村新社区宛如鬼楼
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豫、赣、皖等多个省市调研时发现,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撤村并点有喜有忧:一些地方通过转移就业、土地流转,成功实现了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但也有些地方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开建新型农村社区,导致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或者干脆拒绝上楼,最终形成农村的“二次空心化”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旧村难拆新村无人 局地农村现“鬼楼”
新型农村社区,因规模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备程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有的农村社区欣欣向荣,而其他社区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河南新乡市红旗区,记者发现,一些新社区建成多年,可愿意上楼的农民少之又少,形成老村拆不掉新村无人住的局面。一到晚上,空旷的新社区就陷入黑灯瞎火,宛如乡村“鬼楼”。
几位白发老人坐在超市门口打牌,年幼的孩子围着健身器材嬉戏追逐,不远处一位保洁员正在清扫路边的落叶——这是记者在位于河南滑县的锦和新城看到的一幕。如果没有旁边联排的农家小院提醒,你很难相信这里居住的是当地农民。
有关资料显示,作为河南省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全的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撤并整合了33个行政村12747户农民,规划建筑面积209.7万平方米,可容纳5.4万人居住。
49岁的保洁员景柏枝告诉记者,以前住在老村,每到夏天猫[微博]狗遍地,蚊蝇乱飞,现在搬到新小区,水、电、煤气、网络啥都有,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
然而,记者在河南新乡市红旗区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关堤乡油坊堤村共有2800多人,2009年动工兴建名为和旺社区的新村,至今已完工多时。但记者在现场发现,偌大的新社区连个院门都没有,从外面沿着一条水泥路进来,约有10多栋5层高的楼房,多数都空无一人。楼房之间的空地上,有的种着蔬菜,有的是荒草和建筑垃圾,甚至还能看到尚未收获的庄稼。
57岁的村民李纯江是社区不多的住户之一,全家住在4层一套130多平米的房子里,从购房到装修共计花费了16万元。他告诉记者,新社区建起来后,好多楼都一直空着,主要是上楼以后不方便了。
李纯江说:“作为农民,粮食、农机具总得有地方放,我买的是第一期楼房,好歹还附带个一楼储藏室,二期开发的就只有地下室了,收了粮食抬上抬下很麻烦。”
因为农民上楼不积极,开发商资金周转不灵,一些在建的农村社区甚至成了“烂尾”工程。
在同属关堤乡的庄岩村,2010年开建的新小区共有9栋楼,占地30多亩,能容纳500户居民。村民曹同本介绍,新小区楼房售价每平米600元,但买的人很少,现在还拖欠着建筑方几百万元的款项,施工已基本停止。
还有村民反映,按照当初的规划设计,小区将要建设一条污水处理管线,直接与市区的主管网连通,但由于没钱投资难以落实,最后只好在小区里挖个简易排污池了事。
记者在庄岩村老村看到,当地农民大多建有两层楼房,有的外墙还贴上瓷砖。每家每户分开来看,房子硬件都不错,但整体而言缺乏规划,房屋之间挨挨挤挤,且单个院落占地面积较大。
一位曹姓村民对此表示,老村条件尽管有待改进,但毕竟住了几十年。“新社区说得再好,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打眼一看就知道不靠谱,你说谁还敢搬到楼上去住?”
产业支撑力度弱 “二次空心化”待重视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农民上了楼留不下来,或者干脆拒绝上楼,类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二次空心化”现象,多数是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简单造楼所致。
在江西黎川县熊村镇,当地政府正试图通过“镇村联动”模式,打造全市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在此背景下,一些农民从山里迁到镇政府所在地,住上了整齐划一的两层楼房。
46岁的村民万增云告诉记者,因为没别的挣钱门路,集中居住后很多村民继续外出务工,看起来很新的村子依然是空心的。“更要命的是,新村距离山上的耕地更远了,对于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来说,种地更不方便了。”
一段时间以来,安徽怀远县涡北新区五岔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地不少村民忙着在夜间翻建新房,或是在原有楼房的屋顶上额外加盖一层,或者在已经住了多年的老院旁边再建配房。密密麻麻毫无规划的胡搭乱建,一度让返乡过节的村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60岁的老余一语道破天机:村里马上就要进行大范围拆迁,大家随后将搬到政府统一修建的新社区楼上,“上了楼,没了地,以后的日子咋办?大家心里没数,只能想着投机取巧临时建房,到了拆迁的时候多赔点钱。其实说到底上不上楼不重要,关键的是能就业。”
滑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韩旭波说,从锦和新城案例来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产业集聚区和社区建设相互捆绑:农民集中居住后,依托集聚区完成就业;同时集聚区成立田园公司,以每亩地每年1100斤小麦的价格,对原有2.5万亩承包地全部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通过对原有宅基地进行复垦,节约耕地5575亩;入住新社区后,农民享受到了以前分散居住难以实现的基本公共服务。最重要的,通过多行业、多渠道的充分就业,人均纯收入由整合前的4910元提高到2012年的12560元。”韩旭波说。
在锦和新城采访期间,记者碰巧参加了社区物业公司召开的一次例会。孙秋菊在会上有条不紊地发言:“16号楼东边的路灯螺丝掉了,4区后面的井盖没盖好,这些都需要相关人员立马到现场处理;还有,4、5、6号楼目前没完工,楼群外部堆放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希望社区卫生要搞好……”
事实上,4年前,孙秋菊还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留守妇女,全家3口人只有2亩地,丈夫常年外出务工;村庄被锦和新城整合后,她成了社区保洁经理,和同在物业公司上班的丈夫一样,月工资2000元,全家收入跟以前比翻了一番。
滑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33个行政村总劳动力人数为36699人,约占总人口的68%。2012年在集聚区企业就业15124人,从事运输业、建筑业8548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41.2%和23.3%。此外,从事商业、服务业4950人,外出务工4282人,在田园公司就业2930人,公益岗位就业86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