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币 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
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于2014年1月7日在香港离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有一句名言:“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多年以来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遍布各地的“逸夫楼”,成为多少内地学子的集体回忆。据相关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
“六叔,一路走好”
“刚听到这个消息,我现在正在逸夫楼里上自习呢”、“最美好的三年,都在逸夫教学楼里度过了”、“致敬,邵先生走好”……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一传出,不少网友争相晒逸夫楼,不仅仅在大学,许多初高中甚至小学也有“逸夫”二字。
网友“丁道师”发布了一条微博:“用百度地图搜索邵逸夫在全国各地捐助的相关教育和医疗单位,结果非常震惊!致敬邵逸夫,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首善。”文字下附上了一张百度地图照片,地图上邵逸夫捐助的相关机构以红色标注,密密麻麻,尤
其以中国东半部为多。实际上地图上所显示的,不只是楼,还有其他机构。记者使用地图进行搜索,全国范围内的搜索结果达2000多条。
百度贴吧一位叫“xiajiav5b”的网友称:“在中国,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常常可以找到共同点,他们曾就读的学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楼’。无论是逸 夫楼、逸夫中学,还是逸夫体育馆,很多人知道邵逸夫其人,是因为这些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影视的辉煌带给他无穷无尽的财富,然而他更大的名望不是财富, 而是来自于他对慈善事业的专注以及对捐资助学的一掷千金。”
“从小就爱看TVB,没想到你还是一个大慈善家,你是伟大的。”“曾经在图 中逸夫楼避过雨的人,为您点支蜡烛。”“给国内大学捐了不少楼,也是善事”。中山大学新浪官方微博配发了由邵逸夫捐资400多万港元参建的中大逸夫文化艺 术中心的图片,以向邵逸夫致敬,引来了中大校内近千名学子的转发和悼念,不少学子纷纷发表评论,祈愿“六叔,一路走好”。
邵逸夫的慈善
“每当内地一些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时,邵逸夫先生都及时地向灾区慷慨捐赠,用于灾区中小学校舍的重建工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外,邵逸夫还热心捐助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
大地震灾民;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1990年,中国政府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2008年,邵逸夫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
为了推动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颁奖礼于2004年举行,选出全世界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此后每年颁奖一次。
在2012年的“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25年庆祝活动”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表示:“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邵逸夫先生去世后,教育部表示,邵逸夫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慷慨义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必将被世人永远铭记。
在香港慈善捐款是一种文化
在中山大学“英东体育馆”与“逸夫楼”齐名。“英东体育馆”由爱
国商人霍英东在上世纪80年代捐资3700万港元建成,现今是中山大学南校区学生的主要运动场地。
事实上,这只是霍英东慈善事业的一小部分。1984年,他宣布出资10亿港元,成立“霍英东基金会”。有报道称,霍英东在数十年里,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
更为人所熟识的,是华人首富李嘉诚于1980年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李超人”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并将个人1/3财富投入其中。李嘉诚基金会30周年时,已捐款超过百亿港元。当时李嘉诚说,未来10年基金会的捐款会多于前30年的总和。
李嘉诚曾说过:“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30多年来,他独立支撑建立汕头大学,到2012年,李嘉诚基金会已向汕大实现捐款约42亿港元。
更多的香港富豪或实业家,比如李兆基、曾宪梓、庄世平,以慈善家的身份名扬海内外。
有人认为,香港富豪的好善乐施,与香港慈善传统与氛围有关。香港的慈善团体有着悠久的历史。香港红十字会、东华三院和香港赛马会是三大慈善机构。其中最久远的东华三院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慈善机构已成为继特区政府、市场以外,第三股维持社会安定繁荣的强大力量。
此外,香港市民被誉为“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从香港街
边的卖旗活动便可见一斑。”深圳慈善会秘书长房涛表示,每到周六香港的街道上,便可以见到一群年轻的义工,甚至是儿童向途人筹款。她说,香港去年人均慈善捐款超过700港币,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当高的水平。
前段时间,在首都机场,有位美国富豪生病需要紧急赶回美国。当富豪的秘书说明需要几位乘客转移一下座位时,全机舱的美国人集体起立为富豪让座、鼓掌。这 让人很震撼。要知道,这如果在国内,如果你不说你是富豪或是官员还好,如果你说了,怕是更没有人搭理你了。这一直以来也是美国富人与中国富人给人的印象, 一个是广于纳税、乐于慈善;一个是偷税漏税、为富不仁。
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富人是否应该承担社会慈善的主要责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成功企业家的最终归宿必然是慈善家,这是由人的心理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赚钱与幸福的规律是抛物线,开始是赚得越多越开心,但到达一个程度之 后,通过赚钱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此外,慈善是社会财富分配的第三种有效途径,慈善是调节两极分化的利器,缺乏正确的财富观和慈善体系,是中国富 人无法变成慈善家的根本原因。而邵逸夫却给中国的富豪上了关键的一课,那就是传递爱心,广施恩泽,如此,富人就变成了令人敬仰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