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将建贫困县退出机制 考核要看贫困人口少了没
我省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 以后“炫贫”不一定讨好,考核要看贫困人口少了没
贫困县这顶“高大上”的帽子不好戴了
专家:此项改革在我国开创先河,具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
河南商报记者 赵强
电影《私人订制》里有个桥段:领导老家的“贫困县”帽子被摘了,领导的乡下亲戚来求助:“贫困县的帽子摘不得,摘了就没了国家补助。”
今后,地方争戴贫困县帽子的现象将会改变。我省正在研究制定贫困县改革措施,考核内容将从GDP转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成为考核贫困县的主要指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河南省的此次改革在我国开创先河,可在全国推广。
改革1:考核内容从GDP转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我省正在研究制定的针对贫困县的改革措施中,将推出贫困县新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将从考核GDP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并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
现状
领导不愿摘掉“贫困帽”
国内曾有县领导称,贫困县帽子听起来不好听,但戴起来真的很“温暖”,转移支付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专项资金等,支持的政策很多,还有一些部委厅局对口扶持措施。“有贫困的帽子,我们干啥事都有说头了。”
而一些没有进入贫困县行列的地区,则想方设法,争取进入贫困县的行列。
解读
促使干部合理使用扶贫资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河南针对贫困县的改革是政府绩效考核改革的创举,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数量作为贫困县的考核指标,设置很合理。
在现行考核体制下,一些地方官员为追求GDP指标,存在将扶贫专项资金用于非扶贫项目以提高GDP的做法。国家给贫困县的转移资金成了政府的“饭碗”,而非帮助群众脱贫的“追加资本”。
竹立家称,考核指标发生变化,将导致干部必须把扶贫资金用于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上,干部不能吃拿卡用或挪作他用,扶贫资金将越发公开、透明。
他认为,此次改革势必产生“双促进”的作用:既能促进地方领导干部增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又能促进贫困人口自身增强脱贫的内在积极性。
改革2:建立退出机制,提前脱贫有优惠政策
我省将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2015年末对提前实现脱贫的县,按照有关规定通报表彰,再继续享受两年专项扶贫政策。
现状
贫困县名单11年来首次调整 但绝对数没变
近年来,由于国内出现过贫困县成为百强县等问题,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的呼声不绝于耳,但真正退出的贫困县少之又少。
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新的国家级贫困县名单,其中38个县被调出,38个新面孔入围。
这也是该名单11年来首次作出调整,但调整的方式是等进等出,绝对数没有任何变化。
解读
“越是贫困县越光荣”的恶性循环将终止
竹立家称,以往地方领导不愿摘下贫困县的帽子,进而导致社会对贫困的看法发生变化,甚至出现“越是贫困县越光荣”的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退出机制是一项非常好的创新举措,‘越是贫困县越光荣’的恶性循环将终止。”竹立家认为,此项举措推出后,接下来将有细化的指标,明确达到何种条件后将退出贫困县行列。
他认为,有了规范、量化、可监督的指标,不仅能解决扶贫资源分布不公的问题,也能改变地方干部懒政的作风。
改革3:完不成扶贫任务,将通报批评
根据改革措施,对那些完不成扶贫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继续扩大的县,要通报批评,鞭策其加快发展。
现状
审计署:19个县中有11个县贪占扶贫资金
2013年12月,审计署公告了全国1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结果。
其中,11个县存在贪污侵占扶贫资金的问题;10个县违规支出招待费用于请客、送礼、旅游等;17个县存在各种骗取扶贫资金的事实,总额超过了2150万元。
审计署相关人士认为,这些问题的背后,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层面的原因。
解读
制度回归正确合理的轨道上
竹立家认为,以往干部觉得贫困帽子戴着“很舒服”,但以后不一样了,摘不掉“贫困帽”,可能就会摘你的“乌纱帽”。
“贫困县考核机制就是一个‘指挥棒’,对领导干部有奖有惩,是个好办法,这说明贫困县考核制度回到了正确、合理的轨道上。”竹立家称,河南关于贫困县的改革举措在我国开创了先河,可以在全国推广。
链接
我省现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
根据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名单,河南省有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别是:
兰考县、栾川县、嵩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鲁山县、滑县、封丘县、范县、台前县、卢氏县、南召县、淅川县、社旗县、桐柏县、民权县、睢县、宁陵县、虞城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淮滨县、沈丘县、淮阳县、上蔡县、平舆县、确山县、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