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新蓝图蕴含投资主线 户籍与土地成重头戏
城镇化告别雾里看花 新蓝图蕴含投资主线
环保、基建、消费或现良机
□本报记者 毛万熙
随着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全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有望靴子落地。市场预期此次会议结束后,地方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密集出台。
业内人士指出,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更加重视差异化发展,以城市群带助推城镇化;户籍改革与农地流转将成新型城镇化重头戏。部分券商认为,城镇化将 带来园林、环保、城市管网、轨道交通、智慧城市、建材、文教等方面的投资机会。投资者短期应关注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扩容带来的机会,中长期可关注 以户籍改革为核心、“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释放的中长期消费红利。
各地差异化取向渐显
我国城镇数量众多、条件悬殊,各地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更加重视差异化发展,在户籍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有望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目前,已有部分地区提出了分类发展的思路。安徽省近日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县城规划标准,将全省56个县城分为卫星城市、县级中等城市、特色小城市 三类,卫星城市要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县级中等城市要发展壮大,成为新的增长极;特色小城市要以环境优先,彰显特色。广西则以土地差别化政策助推城镇化 发展,结合自然生态景观、挖掘历史文化传统开展重点和特色小城镇建设。
中信证券指出,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预计达60%,将基本建成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17-19个重点都市圈将承载大部分人口。
多地已先期规划城市群带,为城镇化搭建框架。重庆市将打造三大城市绵延带——成渝长江城市绵延带、北部城市绵延带与南部城市绵延带,建设大中小 城市梯次合理、功能互补、发展协调的大都市连绵带,使城镇化过程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融合。安徽近日提出,加快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 城镇群城镇化步伐,到2020年基本确立以三大战略格局为支撑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户籍与土地成重头戏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土地改革提升农民财产权利与户籍制度改革背后的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重要的着力点,户籍改革与土地改革将成为重头戏。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调查报告显示,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7.6%,近20年农转非比例增长了7.7个百分点。报告指出,户籍制度一直以来都是束缚农民流动、阻碍城镇落户的制度性壁垒。
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指出,如果土地制度得到创新,土地、宅基地的流转能带来相应收入,部分农民就会选择在城里买房和定居。
户籍与农地流转也是地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从各地的城镇化实践中可发现,户籍制度改革在多地已全面推开。四川已制订出台《关于服务新型城 镇化建设改进户政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鼓励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居民入户城镇、鼓励失地农村居民入户城镇、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 住转为城镇居民;安徽提出,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壁垒,有序放开落户条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福建石狮提出,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解决“人户分离”问题,实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逐步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居住证申领人群全覆盖。
土地改革则多采取试点推进的办法。福建省在石狮市启动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提出将陆续推动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开展不同主题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农 民工重要聚集地开展农民工市民化试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县市开展产城融合发展试点,山区县市以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土地流转、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为主题开 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海南已经在三亚等地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建设试点,探索集体土地交易平台建设、旅游景区周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利用等。
环保基建消费将受益
鉴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等重要问题有了明确表述,新型城镇化拥有了坚实的支撑,市场接受度也更高。业内人士指出, 近日召开的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将要出台的城镇化规划会激发园林、市政环保、轨道交通、装饰、建材、智慧城市等主题投资行情。
中信证券表示,投资者短期可关注“两横三纵”城市群布局下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扩容带来的投资领域机会。一方面,一线城市深度城市化过 程中,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安防、智能交通等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会保持稳定增速,城市生态文明重要性提升,环保基建投资和绿化园林的投入会加大。另一方 面,通过市政建设和投资抬升二线城市的人口负载能力,投资增速较高的区域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管网、商业地产、轨道交通等。
而从中长期看,投资者可关注以户籍改革为核心、可持续的“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释放的中长期消费端红利。户籍改革的难点和经济意义是城镇基本公 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农民工安居问题,本质上是理顺“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随着“市民化”逐步推进,农民工家庭安居后将带来直接需求,包括家居装潢、 文教、医疗保健;城市消费增长也会带来家电、商业零售、食品饮料、移动终端设备和服务等子行业的投资机会。
新型城镇化利好基建、环保、大众消费的同时,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业内人士预计,高层或构建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据悉,部分地区已开始积极探寻解决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的途径。除财政资金外,融资平台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纷纷在新型城镇化中派上用场。山西从全省 182家现有政府融资平台中选取51家进行重点规范,将根据其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运用“划土地、给权利、注资金、引企业”等多种方式增加平台资产规模和 现金流,直接助力城镇化建设。四川亦鼓励充分发挥信贷和投融资平台作用,支持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方式组建多元化的新型城镇化专业投资公司,组建省级新型城镇 化发展专业投融资平台。
社科院经济蓝皮书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推动新型城镇化
□本报记者 倪铭娅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4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中国城镇化、促进民生 改善的根本支撑点,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民生、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质量增长。《经济蓝皮书》对明年经济形势进行了展望,预计 明年我国GDP增长7.5%左右,将继续保持在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内。
提升县域经济质量
蓝皮书指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中国城镇化、促进民生改善的根本支撑点。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长,促进内、外需结构 的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来投资的增长,为工业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提高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重复过去的老路,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质量增长。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所长金碚看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民生结 合起来。县域范围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接近70%,这些人口中绝大部分人无法转移到大型城市,因此只能通过发展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城镇化,从而改善民 生。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
“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要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金碚认为,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往往需要比城市工业耗费更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排放。下一阶段,县域经 济发展应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使不同类型企业在生态产业链中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减少或消除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金碚认为,县域经济发展应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低、小、散”是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企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消耗了大量资 源却仅仅获得微薄的加工费。“下一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应推动产业整合,建设产业集群,鼓励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GDP增速趋于放缓
蓝皮书预计,今年全年我国GDP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保持了增长稳健、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另外,今年物价料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新的部署,这意味着明年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蓝皮书预计,2014年我国GDP增长7.5%左右,继续保持在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内,中央政府将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此外,预计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20.1%,实际增长率18.5%,增速较今年有小幅回落,但仍为较高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 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3.1%和11.3%,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9.1%和8.5%,增速均略高于今年。总体而 言,2013-2014年中国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同时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将加快。
蓝皮书建议,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只要宏观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和主动调控范围之内,就不应因财政收支的压力和财政形势的 变化而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大的调整。在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的局面下,让市场学会自我调节,为市场的自我调节留足必要空间,进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 境,奠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社科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2011年-2030年,我国潜在增长率将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蓝皮书认为,自2008年开始,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已经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落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平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 减速是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看来,支撑经济增长的诸结构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正是这些结构的变化,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的时期。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下降,技术进步缓慢,这三个因素叠加导致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趋于下降。”
西部城镇化谋定“新丝路”
通信及管道运输等建设料提速
□本报记者 倪铭娅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在未来要出台的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中,西部城镇化发展规划已基本明晰,即将西部城镇化发展与“新丝绸之路”建设相结合,打 造西部国际经济合作圈,建设向西、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为加快西部城镇化步伐,基础设施建设将先行。其中,国际通信网络设施以及管道运输建设料提速。
加快开放拓展合作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西部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44.93%,而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60%,城镇化建设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促进东部地区提升城镇化质量同时,将加快培育和壮大中西部地区新的城市群,加速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以县域城镇为主要载体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构建开放新机制、以开放促改革的大背景下,打造西部国际经济合作圈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旨之一。西部城镇化建设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经济开放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西部国际经济合作圈将充分发挥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依托新丝绸之路和第二亚欧大陆桥,把新疆发展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平台和枢 纽。以乌鲁木齐、兰州等商贸物流中心为节点,构建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城镇化发展将迈入换挡提速的新阶段。
虽然西部地区城镇化将进入加速期,但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仍面临耕地保护任务重、生态保护压力大和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等复杂问题。对此,《西部发展报告》认为,西部地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业内人士指出,基础设施薄弱是目前西部城镇化加速前行最大制约因素。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对该问题,西部城镇化发展规划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其中,国际通信网络设施以及管道运输建设列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通讯建设方面,以跨境陆地光缆建设为重点,与周边有条件的国家建成直达跨境陆地光缆,适时在西部地区增设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选择基础设施完善、国际业务集中的城市建设国际数据中心,面向全球开展数据存储、计算和租赁等业务。
据了解,新疆通讯建设将率先加速。2014年上半年,新疆移动将建成4G基站5000个,覆盖全区16个中心城市、63个县城及团场,同步开通 4G业务;2014年底前,将建成4G基站1.2万个,全面覆盖所有县市、团场、5A级景区和重点乡镇,并加快向农牧区、连队等区域延伸,使当地绝大部分 客户均能享受到我国自有4G网络提供的服务。
为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在能源和资源发展方面的优势,管道运输建设亦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据了解,陆路跨境油气管道建设将提速,包括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五线工程以及中俄东线、西线天然气管道等。
安徽样本
探路农地流转
□本报记者 毛万熙
三十五年前,安徽打响了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枪。如今,作为公开新型城镇化规划草案的省份,安徽省表示将在中央召开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 会议后正式印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梳理此前出台的政策,该省规划有望以土地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户籍制度等为重点,尤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机制为核心,体现分类规划思想。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有望成为安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头戏,其将试点宅基地改革。该省日前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基本 稿)》,在土地改革方面将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创新试点,探索建立宅基地流转管理制度和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完善征地补偿拆迁办法和被征地农民社保政策,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 配比例;落实农民集体所有资金资产资源收益分配权。
安徽在局部地区已经试点宅基地改革。如安徽全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宁国近日出台了农村宅基地退出办法,明确规定农村宅 基地实施“有偿退出”,宅基地退出后复垦为农用地的,将对原使用人予以补助,根据不同类型,每亩最高可获6万元补助。退出的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后依旧为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原使用人为本村村民的,复垦后的土地优先由其承包经营。
乡村建设也将成为安徽城镇化的重点之一,城乡户籍壁垒有望逐步消除。该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社会融合,有序 放开落户条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该省不久前召开的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上提出,到2020年美好乡村建设基本完成,要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推动 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用地政策,把村庄建设、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此外,安徽的城镇化规划有望体现统筹与分类的思想。上月底出炉的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确立以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 北城镇群为支撑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全省城镇化率接近60%。对于全省56个发展程度各异的县城,安徽出台了《安徽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将所有县分三类规 划:卫星城市、县级中等城市、特色小城市,卫星城市要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县级中等城市要发展成新增长极,特色小城市要以环境优先、彰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