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住并购德国高仪 寻求全球成长机会
9月底,日本建材产品制造商骊住集团株式会社(以下简称“骊住集团”)和日本开发银行宣布将以30.6亿欧元(折合40.5亿美元)的价格获得德国卫浴设备制造商德国高仪集团(以下简称“德国高仪”)控股权。这也是骊住集团继6月全面收购美国美标公司以来,再次收购国际卫浴巨头。相对于美标5.42亿美元的成交额,此次并购的标的额高出了数倍。
按照协议条款,骊住集团和日本开发银行将收购高仪87.5%的股份,而中国中宇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宇集团”)持有的其余12.5%股份则未在此次交易之列。中宇集团总裁蔡吉林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并购将有利于资源整合和相关各方的优势互补。同时也有行业专家认为,近几年,骊住集团进军中国以及国际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其志不可小觑,应引起行业关注。
高仪易主 多方共赢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德国高仪持有已在德国上市的中宇卫浴(德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宇卫浴”)72.3%的股份,这意味着此次收购将使骊住集团直接或者间接拥有高仪和中宇两大品牌,加上此前收购的美标以及自有品牌伊奈,骊住集团将拥有四个国际知名卫浴品牌。
在收购签约仪式上,高仪CEO戴维·海恩斯声称:“对于高仪和中宇来说,与骊住集团联手将会是一个完美的结合,骊住集团也是我们首选的合作伙伴,尤其在新兴市场。”戴维·海恩斯进一步透露,“特别是对中宇卫浴,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并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品牌影响力。”据了解,此次交易的卖家是TPG资本和瑞信集团旗下的DLJ Merchant Banking Partners两家基金公司。身兼德国高仪副董事长的蔡吉林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作为金融机构,这两家公司最终是要套现获利的。而高仪两大股东由从事金融行业的企业让位于从事泛家居产业的建材集团,显然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蔡吉林表示,并购之后,相关各方会在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方面做一些调整。骊住集团旗下品牌卫浴伊奈的市场主要集中于日本,而中宇和高仪的优势市场在大中国区、亚太以及全球,在渠道方面会有很多合作的空间。同时,各方的优势也不尽相同。此后各方也会在“技术、成本、采购链”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宇集团一直在谋求德国高仪的整体上市,以进行更为深入的资本运作,当问及此次收购是否打乱了中宇集团的计划时,蔡吉林表示,二者并不矛盾。“骊住本身就是上市公司,同样可以通过增发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并购可以作为德国高仪上市的一种方式。”
对于中宇卫浴增加了日资背景一事,蔡吉林认为,对于一个国际品牌来说,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什么问题。“资本早已经全球化了,中宇卫浴在德国上市,股东也来自世界各地,中国品牌拥有外资背景的情况也很普遍,这并不妨碍中宇卫浴依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蔡吉林还表示,收购之后德国高仪以及中宇集团所有管理层和管理架构不会有任何变化,“我们有高仪和中宇在中国区的完全控制权”。
剑指全球 拓展生存空间
纵观骊住集团的发展历史,初期是在日本国内收购,近年来骊住收购多集中在国外市场,亚太、欧洲、美洲等都有涉猎。分析人士指出,一些日本公司目前迫切寻求将海外企业纳入囊中,因为日本的国内市场已接近饱和,它们只能去海外寻找更多的成长机会。
在骊住集团的官方网站,记者发现,在其中期经营计划——“LIXIL G-15”中,“扩大全球化事业”是它的五大战略之一。抓住不断成长的中国、亚洲市场,瞄准美国住宅市场,是保持增长的最好时机。同时,在企业并购方面,(骊住)“将以北美、欧洲等国家的优质企业为目标。”
骊住集团官方资料还显示,“集团期望通过窗户事业与幕墙事业、卫生陶器事业,包括企业并购在内的方式,共同推进全球业务拓展,实现中期海外销售额1兆(万亿)日元的目标。”
这次骊住集团收购高仪也引起了国内行业观察者的关注。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副会长秦占学表示,与此前卫浴行业里因品牌迅速下滑或者市场地位丧失而被收购不同,高仪作为优质的卫浴品牌资产,而且在经营状况良好和具有稳固市场的情况下出售给骊住集团,显然具有不同的逻辑脉络。
高仪(上海)卫生洁具有限公司是德国高仪负责中国业务的子公司,该公司副总裁刘清建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近三四年以来,德国高仪在中国区的销售额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这在家居建材行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尤其显得抢眼。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德国高仪也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而这些都成为了旨在布局全球市场的骊住集团抛出橄榄枝的原因所在。
秦占学认为,以骊住目前的姿态,已呈现泛家居、建材行业的态势,加之住宅产业化一直是日本的强项,顺应中国房地产行业后劲的释放以及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骊住都会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秦占学同时认为,就目前我国的卫浴乃至整个家居、建材业而言,行业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国内家居建材企业的不断成长,国际品牌占据高端市场、国内品牌分食低端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内外资品牌在市场定位上已经开始短兵相接,这意味着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将到来。
“如果此前外资品牌对于中国来说是‘狼来了’,那么现在的局面则是‘猛虎下山’。”秦占学表示,狼来时,我们是羊,而猛虎下山之时,则意味着一场“虎狼之争”。
“国内企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还不够,应对国际巨头的挑战,我们应该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他表示。